年9月15日,河南省妇幼保健院(郑大三附院)医学影像科主任赵鑫教授带领张凯、张文哲医师等介入团队成员成功为一位4岁患儿实施了“儿童肺隔离症责任动脉栓塞术”。浩宝(化名),4岁,以“间断发热、咳嗽1月余”为主诉到河南省妇幼保健院呼吸科就诊,既往有多次肺部感染病史,患儿日常生活饱受病情困扰。患儿在院期间,进行胸部CTA检查提示左肺下叶隔离症。
肺隔离症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先天性发育异常性疾病,由于胚胎时期发育异常,造成一部分无功能的肺组织由体循环供血所致,患者可出现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发热等感染症状,并有大咯血、危及生命的风险。通过CT或MRI扫描可发现来自体循环的异常血管,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可明确显示异常增粗的迷走血管的位置、形态、走形、起源部位及回流静脉情况。
赵鑫主任带领张凯、张文哲等人组成的介入团队对该患儿病情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与我院呼吸内科、麻醉科、小儿心脏医学科等多个学科进行了详细讨论,决定为该患儿进行肺隔离症介入栓塞术。手术前充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评估血管走形、测量责任动脉直径、选取栓塞位置等,为求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降低麻醉及射线相关的风险,手术过程中,张凯、张文哲医师默契配合,凭借高超的技术,股动脉穿刺、超选(超选择性插管)责任动脉、投放弹簧圈等操作一气呵成,整个手术在一个小时内完成。手术后患儿精神状况及足背动脉搏动良好,无特殊不适。
术前CTA
术中应用导管超选至异常血管,投放弹簧圈至责任血管不再显影
术后穿刺针眼
介入栓塞治疗肺隔离症避免了外科切除手术中可能因血管粗、肌层薄、弹力纤维薄弱等多种原因导致血管误伤引起的大出血。介入栓塞治疗,通过几毫米的穿刺针眼,对隔离肺的责任血管进行栓塞,切断其血流,使隔离肺组织病理上发生缺血、变性、萎缩,炎性逐渐消散、吸收,最终隔离肺组织发生机化,避免了肺部的反复感染。
小小针眼,创口虽小,作用巨大,介入栓塞治疗肺隔离症微创、安全、有效、简便,是一种更有效更佳的治疗方案。我院介入团队在临床疾病诊疗中始终不忘初心,致力于普及介入知识,为妇儿疾病的诊疗提供更微创、疗效更佳的治疗方案,为护佑广大妇女儿童的生命健康而不懈努力!
介入科简介
河南省妇幼保健院(郑大三附院)介入科团队共有医技护10余人,其中硕士4人,技师6人,护士5人,高级职称4人,团队成员均具有丰富的介入治疗及护理经验。介入科配备一流复合DSA手术室,可满足各类介入手术需求。介入科治疗范畴主要包含:1.妇科疾病: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子宫恶性肿瘤、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子宫出血、输卵管不通、盆腔占位及囊肿等;2.消化系统疾病:肝癌、肝血管瘤、肝母细胞瘤、肝囊肿、胆道阻塞、肝破裂出血等;3.血管疾病:肺隔离症、静脉血栓、静脉曲张、布加综合征、动脉狭窄或闭塞、动脉瘤等;4.呼吸系统疾病:咯血、肺癌、肺栓塞、肺转移瘤、气管狭窄等;5.泌尿系统:血尿、肾出血、肾癌、肾母细胞瘤、肾囊肿、肾错构瘤等;6.神经系统疾病:脑动静脉畸形、脑血管动脉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等。
介入治疗目前作为独立于内、外科治疗的临床第三大治疗手段,其优势显而易见。首先,介入治疗真正做到微创甚至无创,创伤仅2mm或更小,术中出血仅3-5ml,患者痛苦小、术后恢复快,住院周期短;其次,介入治疗不改变脏器形态及功能,保持患者生理及心理的完整性,术后不影响正常生活状态。
介入科门诊:门诊大楼三层,周一至周五全天接诊
介入科联系-/
张凯医师联系
文图:医学影像科任红瑞张文哲
编辑:尚睿
审核:胡素君
郑大三附院(省妇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