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肖相如老师从一则验案出发,不仅讲了痤疮的中医治法,也是在教你如何用中医思维看病
文末的谆谆教诲,简洁有力,肖老师的良苦用心,还望大家明白、珍惜、重视
▍全文共字,阅读时间大约需要8分钟
西医下的痤疮病理体征及分级
病理病因
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主要与皮脂产生增多,毛囊口上皮角化亢进及毛囊内丙酸痤疮杆菌增殖有关,也有一定的遗传因素。皮脂腺的发育及皮脂腺的产生受雄激素的支配,而雄激素的增加受年龄、内分泌、遗传等因素影响。痤疮患者的皮脂腺较大,皮脂腺分泌产物较正常人多,由于皮脂腺分泌增加,皮脂中亚油酸水平相对减少,(两者为负相关性)影响脂肪的合成,导致滤泡上皮缺乏脂肪酸,从而诱导滤泡过度角化,使上皮细胞不能正常脱落,导致毛囊口过度变小,皮脂不能顺畅排出,淤积在毛囊口,形成粉刺。
毛囊内正常寄生痤疮丙酸痤疮杆菌(PA),糠秕孢子菌及表皮葡萄球菌等,当游离的脂肪酸增多,丙酸痤疮杆菌不能产生足量的酶分解皮脂,淤滞的脂肪酸使毛囊周围产生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丙酸痤疮杆菌还可分泌低分子多肽,吸引中性粒细胞进入毛囊,导致其水解酶释放,使毛囊上皮渗漏破裂,导致毛囊内容物进入周围真皮组织,造成了从单纯炎症到丘疹、脓肿、结节、囊肿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痤疮患者皮肤中5α-还原酶比正常人高,5α-还原酶可引起皮脂增多。有严重痤疮的女性,发病突然,月经不调,雄激素升高,提示有潜在性卵巢功能不良。同时雄激素过高,还可致多毛、声音变粗,性欲增加,男性可出现脱发、黑棘皮症等。
精神压力可使肾上腺皮质分泌增加,许多痤疮病人可受精神因素影响而加重。
除上述原因外,饮食也可影响痤疮,如脂肪、糖、辛辣、可可、乳酪、花生等均可增加皮脂产生和使炎症加剧。
本病多见于青年,男多于女,损害好发于面颊、额部、颏部和鼻颊沟等多脂区,其次是胸部、背部及肩部。初起为粉刺,有白头粉刺与黑头粉刺两种,内含角质及皮脂。白头粉刺亦称闭合性粉刺,为皮色丘疹,针头大小,毛囊开口不明显,不易挤出脂栓。黑头粉刺亦称开放性粉刺,丘疹中央为扩大的毛孔,脂栓阻塞于毛囊口,用手挤压,可见有顶部黑色而体部呈黄色半透明脂栓排出,因顶部暴露在皮肤表面,皮脂氧化及灰尘影响,形成黑头,故而称为黑头粉刺。粉刺中除了有皮脂氧化及角质脱落碎屑,同时还包含多个炭化的毛发。病程慢性,时轻时重,女性常在月经前呈周期性加重。本病有自限性。绝大多数患者青春期后逐渐减轻,以致消失。本病常见于17~18岁的青年,亦有早至10~13岁,迟至青春期以后或成人发病的。男多于女。损害好发于面颊、额部、颏部和鼻颊沟,其次为背部及上胸部。眶周皮肤从不累及。
体征
1.寻常痤疮(acnevulgaris)最常见。损害开始是与毛囊口一致的圆锥形丘疹,顶端呈黄白色,此为毛囊内皮脂与毛囊壁脱落的角化细胞构成,其顶端因黑素沉积成黑头粉刺,如以手指挤压可挤出头部黑色而体部呈白色半透明的脂栓,这是痤疮特征性的也是较早发作的损害。轻者仅为毛囊口黑头粉刺,并无丘疹。稍重则是黑头周围形成炎症性丘疹。若炎症加剧,丘疹顶端可出现米粒至豌豆大的小脓疱,破溃或吸收后留下暂时性色素沉着或小凹坑状瘢痕。如果炎症继续扩大及深入,则于皮下形成大小不等的淡红或暗红色结节,或略高出皮面。此种损害可较长期存在,或渐被吸收,或化脓溃破后形成瘢痕。有的损害则呈黄豆至指端大的椭圆形囊肿,呈暗红或正常皮肤色,挤压时有波动感,炎症反应往往不重,经久不愈,可化脓成脓肿,附近数个脓肿汇合时,形成聚合性痤疮。因此,痤疮的损害是多形性的,其变化是疾病发展的过程,可同时出现在1个患者身上,常以其中某一型损害为主。绝大多数患者过青春期后症状逐年减轻;以致消失。但有脓疱、结节、脓肿、囊肿者愈后留下凹陷性或增生性瘢痕,影响外貌。
2.聚合性痤疮(acneconglobata)是痤疮中一种较重的类型。好发于青年男性,偶见于女性。疾病的开始常为隐袭性,主要分布于背、臀、颊部;但腹、肩、颈、面、上臂和大腿可同样累及。由无数黑头、丘疹、脓疱、脓肿和囊肿形成。损害以囊肿和结节为主。囊肿常为柔软的、大而不规则的波动性斑块,呈紫红色,溃破后流出恶臭的脓性或黏液性浆液,从而形成瘘管。溃破的脓肿可形成深的凹陷性瘢痕。病程顽固,常持续多年而不退。患者偶有全身症状如疲劳、不适、发热、多关节痛。
3.暴发性痤疮(acnefulminans)多见于少年和青年男性,个别见于成人,其临床特点为突然发病,皮损以胸背部为主,其次面、颈部。多为毛囊性炎症丘疹、脓疱、炎症反应剧烈,结节与囊肿性损害很少,局部疼痛明显,易形成糜烂,溃疡,愈后有浅表瘢痕。发病时常有发热,可高达39℃以上,伴多关节痛、疲乏、食欲不振、肌痛、头痛等。实验室检查中白细胞增高,血沉加快,并有补体降低,γ球蛋白增高,免疫复合物增多等免疫异常,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患者对痤疮短棒菌苗(丙酸杆菌)的Ⅲ型或Ⅳ型变态反应。治疗以皮质激素疗效优于抗生素。本病需与聚合型痤疮及坏死性痤疮相鉴别。
4.新生儿痤疮(acneneonatorum)罕见,可发生在3个月以内,也有在3个月至2岁时发病,男孩多于女孩。本病原因不明,常有明显的家族史,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皮损主要发生在面颊,也可累及额和颌。为黑头、丘疹与脓疱,偶有结节和囊肿。黑头损害在数周内消退,丘疹和脓疱可于6个月痊愈,留下坑状瘢痕。少数患儿可持续在1年以上,并在青春期容易复发。
5.热带痤疮(tropicalacne)是指发生在高温、高湿地区的痤疮,皮损可累及背、肩、颈及手臂、大腿和臀部,主要为结节和硬结性囊肿,可留下毁坏性瘢痕,如患者离开这种气候条件以后可以缓解。
6.成簇性眼眶周粉刺好发于30~50岁,为下眼睑外侧和颧骨表面局限性成簇的大粉刺,有5~50个,多数患者有光线性弹性纤维病,而与寻常痤疮无明显关系。
7.坏死性痤疮(acnenecrotica)又名痘疮样痤疮或额部痤疮,从不发生在青春期以前,常见于20~50岁,男性稍多,可伴有皮脂溢出。主要发生在额、颞和头皮前缘,也可见于颊、鼻和躯干。其损害开始为褐红色、成簇的毛囊周围丘疹和脓疱,常有脐窝并迅速坏死伴黏着性出血性痂皮,3~4周后痂皮脱落留下瘢痕。如损害反复发作瘢痕可成网状。患者主观灼热或瘙痒。
8.月经前痤疮(premenstrualacne)即在月经前加剧或发病,其中许多人在青春期不患痤疮。损害常局限于颌、眉间,也可出现在一侧颊部,数量较少,随月经周期的变化而改变。
近年来临床多采用Pillsbury分类法将痤疮分为4级:
Ⅰ度(轻度)表现为黑头粉刺,散发或多发;散发性炎症性丘疹。
Ⅱ度(中度)除有Ⅰ度表现外,还有深在性炎性丘疹,主要发生在颜面。
Ⅲ度(重度)表现为Ⅱ度加深在性炎性丘疹,除面部外还可见于胸、背、颈部。
Ⅳ度(重度-集簇性)表现为Ⅲ度加囊肿,愈后多形成瘢痕,发生部位同Ⅲ度,但皮疹较重。
如何用「中医思维」治疗痤疮?
—1—
病例分享
我的一位学生毕业后分配到皮肤科工作,可是自己脸上的痤疮此起彼伏,惨不忍睹,怎么治也治不好,就凭这张痤疮脸在皮肤科混实在尴尬,就回学校来找我,要我给她治疗。
处方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
生山药30克炙甘草6克
麻黄6克薄荷10克
郁金15克蒲公英30克
银花30克
7剂,每天1剂水煎取毫升,分3次温服。
1周后复诊,痤疮明显减轻减少,原方再服1周,痤疮消失,改用竹叶石膏汤加薄荷服2周善后。
处方竹叶10克生石膏15克
薄荷10克西洋参6克
麦冬10克清半夏10克
生山药15克炙甘草6克
—2—
“痤疮”的病因和机理
痤疮的发生,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
进入青春期后,人体内雄激素特别是睾酮的水平迅速升高,促进皮脂腺发育并产生大量皮脂。
同时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造成导管堵塞,皮脂排出障碍,形成角质栓即微粉刺。
毛囊中多种微生物尤其是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脂酶分解皮脂生成游离脂肪酸,同时趋化炎症细胞和介质,最终诱导并加重炎症反应。
—3—
中医对“痤疮”的认识
《素问·生气通天论》谓:“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皶,即面部生长的粉刺,一说为酒渣鼻。
痤,为内有蓄脓的小疖,即为疮疖,一说为痤疮,即粉刺日久积脓增大者。
粉刺的形成是因为劳动汗出被风吹,寒邪郁闭汗孔致汗出不畅。久郁热盛,腐败气血,则成痤疮。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女子七岁,肾气盛……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阳明经脉分布在人身的前面,面部为阳明经所过,女子五七,即35岁时,阳明脉开始衰减,实即胃气开始虚衰,面部失去胃气的滋养而变得憔悴。
这说明面部的疾病和阳明相关。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这条原文虽然是三阳合病,其实质是阳明病胃热炽盛,充斥内外。其中的“口不仁面垢”,是胃热炽盛,循经上灼。
面垢,即面部如蒙污垢、油垢,和痤疮病人的面部油腻相似。
综合《内经》和《伤寒论》的理论,痤疮的主要病机是阳明胃热炽盛,循经而上熏灼于面,诱因是劳汗当风,寒邪郁闭汗孔,加重因素是“郁”久气血腐败。
“郁”包括了寒郁、热郁、气血郁,在痤疮的发病过程中,“郁”的病机很重要。
—4—
处方回顾
针对阳明胃热炽盛,主方是《伤寒论》中治疗阳明胃热炽盛的白虎汤,胃热清,不再熏灼于面,则导致痤疮的根本原因去除;
加少量麻黄,针对的是“寒薄”的诱因,解除寒郁;
加薄荷、郁金,针对的是“郁”的加重因素,薄荷以解除热郁,郁金以解除气血郁;
加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针对的是热毒炽盛的表现;
同时脸部也属于皮肤,也是肺所主的部位,因为肺合皮毛,薄荷、银花、蒲公英,也有清肺热的功效。
若有便秘,可以加生大黄,就是承气汤意。
—5—
中医思维来自于经典
中医的思维来自于经典,经典是中医的根本,这就是我反复强调经典的原因所在。
经典不仅要背会,而且要理解,还要用来指导临床。
你的方是在经典指导下,用中医思维开出来的吗?
正所谓,腹有“经典”气自华啊!
转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