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周角化病中医称之为“皮刺”,俗称“鸡皮肤”,是一种慢性毛囊角化异常性皮肤病,所以又有“毛囊风”之称。毛周角化症以在漏斗状毛孔内有一丘疹为特征。毛周角化症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以及皮肤干燥者,常于儿童期发病,青春期达到高峰,以后随着年龄增长皮疹可逐渐消退。
毛周角化症好发于四肢,尤以上臂或股外侧及臀部多见,常对称性分布。损害为针头大小的正常皮色毛囊性角化丘疹,互不融合,顶部有淡褐色的角质栓,剥掉角质栓,可见微小凹陷,但很快角质栓即可形成。一般无自觉症状,或有轻度的瘙痒。病程缓慢,皮损常在冬季明显,持续几年后可好转。
中医认为毛周角化症为脾虚所致,脾虚而失健运,湿邪蕴于肌肤,或脾虚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而致。
01脾虚湿盛:肾气不足,蒸化失施,湿困脾阳,脾失健运。《素问.水热穴论》中有:“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脾的生理特点为喜燥恶湿。肾气不足,蒸化失常,则水湿内停而困扰脾阳,而致脾失健运。脾气能吸收、转输水精,调节水液代谢,即运化水湿。脾失健运后,水湿就化聚集成痰,泛于皮肤,从而发病。
症见四肢、臀部,常呈对称性分布。毛囊性角化丘疹,顶部有淡褐色的角质栓,剥掉角质栓可见微小的凹窝,有轻度瘙痒,病程缓慢。可伴有腹胀纳少,气短懒言,便溏等,舌淡,脉弱。
治宜:温补脾肾,化湿止痒。
02血虚风燥:情志不随,肝气郁滞,《金匮要略》中说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说,肝木乘脾土,而致脾虚;或劳倦伤脾。致脾虚血虚,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而致。
症见针头大小的正常皮色毛囊性角化丘疹,顶部角质栓,剥掉角质栓可见凹窝,但很快角质栓即可形成,皮肤干燥。见于四肢、股外侧或臀部,对称性分布,常在冬季明显,一般无自觉症状。可出现面色淡白,口唇指甲淡白,四肢麻木,心悸,失眠,眩晕,周身乏力,舌质淡,脉虚细。
治宜:健脾养血祛风。
毛周角化症患者一般健康状况不受影响,但病程较长,持续几年有好转的趋势。患者在平时应加强营养,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忌食辛辣发物,勿吸烟、饮酒。患处忌用刺激性过强的外用药物涂抹患处,不宜用碱性肥皂擦洗或热水过度烫洗。
医院:是一家传承医院,皮肤病诊疗方法被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院长刘辉是明清两代御医的传人,对于各种疑难皮肤病的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使很多饱受皮肤疾患折磨的患者得以康复。如果您有皮肤问题想要咨询我们,可以点击我院“在线咨询”帮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