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介病例夹ldquo吊脚楼rd

作者:

赵开军1郑乾1郭学亮2郭泳钿3

1.海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

2.浙医院神经内科

3.广东省汕头大医院神经外科

病史简介

入院情况

冯某,女,73岁。因“反应迟钝1个月”在外院行头颅CTA检查提示“左侧颈内动脉交通段动脉瘤”。既往存在高血压病史20余年。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图1.CTA提示左侧颈内动脉交通段动脉瘤

治疗方案

随访还是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处理是神经外科领域最具有争议的话题之一。尽管这个动脉瘤直径小于5mm,但是位于颈内动脉的交通段(脉络膜前动脉),相对于床突旁等部位,破裂的风险还是比较高的。而且,动脉瘤的形态是否规则CTA仍显示不清;此外,患者及家属对动脉瘤破裂的风险比较担心。于是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脑血管造影评估。

脑血管造影评估

图2-DSA显示:脉络膜前动脉的起始部膨大为壶腹(图A-B),动脉瘤位于壶腹上且与颈内动脉存在一定距离;大小(图2B-2C):瘤颈3mm,瘤高2.17mm,为相对宽颈的微小动脉瘤;图2A-2C均显示动脉瘤的形态不规则(CTA未能显示),局部血管存在相对大的扩张。图2.造影和3D重建显示了动脉瘤和颈内动脉以及脉络膜前动脉的关系

介入栓塞术

1、单纯栓塞

病变为相对宽颈的微小动脉瘤,单纯栓塞困难。弹簧圈疝入脉络膜前动脉的风险较高。

2、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术

由于脉络膜前动脉的起始部膨大为壶腹(图3A),导致病变部位的颈内动脉呈扩张状态,动脉瘤位于脉络膜前动脉的壶腹部,且与颈内动脉之间存在一定距离,球囊保护难以发挥作用(图3B)。

图3.球囊辅助栓塞壶腹部微小动脉瘤模式图

(图3A.动脉瘤位于脉络膜起始部的壶腹部且远离颈内动脉;图3B.颈内动脉内的球囊难以保护动脉瘤的瘤颈部)

3、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

由于脉络膜前动脉的起始部存在扩张。如果采用和动脉瘤大小适宜的弹簧圈,支架难以对动脉瘤做到保护,动脉瘤内的弹簧圈存在疝出闭塞脉络膜前动脉的风险(图4A);如果采用相对大的弹簧圈疏松的栓塞(图4B):一方面,动脉瘤难以做到栓塞;另一方面,脉络膜前动脉内会存在较多的弹簧圈导致血栓形成的风险。即便采用直径相对大些的支架或者灯笼技术辅助,也是极具挑战性的。

图4.两种不同直径的弹簧圈的栓塞方案和可能存在的风险

4、吊脚楼技术

吊脚楼(图5A-5B),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的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特别多。如果我们把上面的房子视为弹簧圈,下面2-3个支撑脚置于载瘤动脉内。一方面可达到栓塞动脉瘤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保持载瘤动脉的通畅。

图5.吊脚楼的形状,图片来自于网络

5、吊脚楼技术的栓塞模式图

图6A为本例患者计划的栓塞方案。较多的弹簧圈位于动脉瘤内(类似房子,图6B红色半圆内的蓝色圈),2个蓝色袢(图6B)在不同方向进行支撑(类似房子的脚),形成稳定的吊脚楼框架。作用:保证载瘤动脉通畅的情况下栓塞动脉瘤。

图6.吊脚楼技术的栓塞模式图

(图6A.本例计划采用的预案;图6B.动脉瘤内的弹簧圈和载瘤动脉内的两个支撑脚——蓝色)

6、微导管的塑形

采用吊脚楼技术时,为了保证微导管能将弹簧圈压入动脉瘤内,图7A-7B两种微导管的位置都是可以的。微导管在自由进退的情况下尽量保持此方向。

图7.微导管塑形后预置的位置

7、弹簧圈的选择

为了保证微导管将弹簧圈可以压入动脉瘤内,并最大限度减少对微导管指向的影响,我们选择顺应性强的2mm/6cm的Target弹簧圈。

8、治疗过程

(1)材料

6F长鞘+6F-cm的Navien;微导管:Headway21和Echelon10;微导丝:Traxcess14;支架:LVIS3.5/15;弹簧圈:-Target2mm/6cm。

(2)手术简介

麻醉成功后,6F的Navien中间导管预置到海绵窦段,Headway21和Echelon10微导管分别预置到位,半释放支架后,采用上述(图6)描述的吊脚楼技术顺利填塞一枚2mm/6cm的Target弹簧圈,形成“吊脚楼”的稳定结构,弹簧圈包括瘤内部分和壶腹部的支撑脚两部分后,撤出Echelon10,释放LVIS支架减少复发,造影见动脉瘤大部栓塞,粗大的脉络膜前动脉通畅,撤出支架导管,DynaCT未见异常,结束手术。

图8.吊脚楼技术栓塞脉络膜前动脉瘤。(A)迂曲的入路;(B)微小动脉瘤的形态不规则;(C-D)弹簧圈主要分布于动脉瘤内,2-3个弹簧圈袢在不同平面分布于动脉瘤的对侧壁,形成稳定的支撑脚。脉络膜前动脉保持通畅,LVIS3.5/15支架打开良好;(E-F)术前术后即刻的正位投照对比,显示动脉瘤大部栓塞。

9、弹簧圈的分布图

图9显示弹簧圈绝大部分位于微小动脉瘤内(红色圈),A和B区(载瘤动脉区)分布较少的弹簧圈,降低了血栓形成的风险,保证了脉络膜前动脉的通畅。

图9.弹簧圈的分布图

讨论

在本例患者中,如果基于CTA提供的微小动脉瘤的位置和形态学(图1):动脉瘤位于交通段,形态规则,患者为老年人,病变小于5mm,一定程度上可以动态随访。但是,进一步完善的DSA检查显示,动脉瘤的真实面貌是:病变位于粗大的脉络膜前动脉上,形态不规则(图2)。相对于CTA发现的位置和形态学而言,DSA提供的信息显示动脉瘤出血的风险相对更高,鉴于患者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于是决定为患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是合适的。此患者的脉络膜前动脉粗大,基底部膨大为壶腹,相对宽颈的微小动脉瘤位于壶腹上且与颈内动脉存在一定距离。这个特殊的解剖结构决定了单纯栓塞、球囊辅助栓塞、支架辅助栓塞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存在载瘤动脉被疝出的弹簧圈闭塞的风险。于是我们采用上述介绍的吊脚楼技术(图5-6)成功栓塞了动脉瘤,让大部分弹簧圈位于动脉瘤内,2-3个不同平面的弹簧圈袢支撑于扩大的壶腹部,保持了脉络膜前动脉的通畅(图8C-D,图8F)。在本例患者中,我们首先完成了吊脚楼技术,然后才完全释放了支架。支架的主要作用是防止远期的复发。该技术作为一种非常规技术的补充,对于解决一些特殊解剖结构的动脉瘤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脑医汇App(原神介资讯App)对患咨询室全新上线,碎片化时间解答患者咨询,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donx.com/mljhb/6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