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痘肌的护理方法常见误区以及如何预防

大家俗称的“痘痘”,就是我们临床上所说的痤疮。它好发于青春期,因此也被称作是“青春痘”,有些可能会持续至成年或者在成年后才开始出现,有些甚至可能还会伴随终生。

普通痤疮

普通痤疮,是一种细菌性毛囊炎,是由毛孔内痤疮丙酸杆菌过度繁殖所引起的。它的长相就是你脑海里“大痘痘”的样子:红肿很明显、按压疼痛、消肿速度慢、容易留痘印、容易成片出现。

:青春期的男生/女生最常见

:额头/太阳穴/鼻子/下巴/脖子/发际线/咬肌/脸颊下侧靠下颌骨处/前胸后背。

成因

首要是内分泌原因:异常雄激素偏高,也就是睾固酮偏高。不仅是男生有睾酮,女生也一样会有。睾酮水平过高就会刺激皮肤皮脂腺制造皮脂,而异常偏多的皮脂容易在毛孔内短时间无法排出,这时毛孔的常住寄生菌“痤疮丙酸杆菌”就要开美食趴体,大量的吃下皮脂,然后迅速强大生长繁殖,同时痤疮丙酸杆菌排泄刺激的短链脂肪酸和分解角质的蛋白酶,破坏了毛囊结构导致进入了毛囊周边的皮肤,再引起皮肤的免疫应答,就产生了红肿发炎的普通痤疮。

△△△那问题来了!怎么会雄激素偏高?

→熬夜/压力,都会造成雄激素偏高。雄激素偏高还会引起脱发,所以熬夜秃头所言不虚。

→高糖/高gi饮食,看起来好像跟雄激素没什么关联,但其实高gi食物会让血糖短时间快速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间接引起雄激素高导致皮肤发炎。

→生理期前7~10天黄体酮逐渐升高,一般认为黄体酮因为有跟雄激素类似的作用,所以刺激皮脂腺分泌油脂引发痤疮。

→遗传因素,比较复杂,通常特指重症痤疮。

△△△除身体内分泌因素外,外界因素也可能是导致痤疮的原因之一

→刘海、口罩、帽子不干净有许多致病细菌,持续摩擦局部皮肤也是原因。如果额头皮肤本身就有问题尽量避免刘海,皮肤致病菌感染几率更大。

→高温时皮肤出油加剧,这是个不太重要的诱因。

等等……

护理方式

大家看了上面的原因分析大致能总结出来,其实普通痤疮的发病原因主要是身体内分泌原因占了绝对的大头,所以从生活习惯做起是特别重要的,自己也要学会找出原因。尤其是熬夜和高gi饮食两方面,很多人都是因为这两个原因才让痤疮接连不断。

△△△从皮肤护理上我们可以做到的帮助:

→适度的皮肤清洁:千万别看到“皮脂过度分泌”就想着用强力的祛油洁面和洁面仪。洁面产品只能洗去在皮肤表面的皮脂,强力的洁面乳和洁面仪都不能使皮肤减少分泌皮脂,过度清洁反而可能使痤疮还没好又得了毛囊炎。

根据皮肤出油的情况安排适合自己的清洁习惯。选一个洗感舒适的温和洁面产品,洗脸时间不要超过40秒,早晚各洗一次脸足矣。

→选择含有抗炎/抗菌/控油成分的护肤品,水杨酸、α-伞花烃、桃柁酚、氧化锌、烟酰胺、维生素B6、生物素、PCA锌、去甲二氢愈创木酸、穿心莲内酯。

→选择温和去角质的酸类(要确认自己的使用位置是否有屏障受损):水杨酸、乳糖酸、杏仁酸、壬二酸。

→非处方类药物: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氧化锌乳膏、过氧化苯甲酰凝胶。

→严重的痤疮,一定要去看医生!一定!

常见误区

→挤痘痘!这是非常不好非常危险的行为!挤痘痘很容易让发炎情况加重,导致挤过的位置附近也开始红肿发炎。医院处理还勉强能保住消毒这一方面。另外面部危险三角区大家应该都了解,不要抱着侥幸心理挤痘!

→盲目祛角质:痤疮的形成跟过度角化是有关联的,但是对于东亚人来说我们的皮肤相对柔嫩,盲目祛角质反而可能引起毛囊炎。治疗痤疮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通常都是从内分泌和抗菌消炎方面来入手治疗效果会理想。

→不能吃辣椒?辣椒是可以吃的,而且辣椒本身还有抗炎作用,对皮肤来说反而有正面帮助。但是不要吃辣到满头大汗的食物。过热的体温加上汗水容易加重已有的炎症。另外,很多辣味食物都是高油、高盐,这些才是影响皮肤的罪魁祸首。

→不能吃海鲜?除非是进食海鲜后,明显加重痘痘的情况,否则不需要忌口海鲜。目前认为会加重和诱发痘痘的食物只有两大类,高糖和乳制品。

而且海鲜中富含锌,锌元素能够防治毛囊角化,促进上皮组织提高修复能力。同时,锌元素还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防御功能,抑制和杀灭局部病原微生物。缺锌会大大影响皮肤上皮细胞正常分化。反复冒痘者的血液中的锌含量普遍较低,而缺锌会直接影响体内多种酶的代谢,导致皮脂腺分泌异常以及皮肤发炎。

→用红霉素软膏、氯霉素滴眼液能祛痘?能祛痘是确实可以的,但是红霉素的抗菌谱对于痤疮丙酸杆菌来说并不好,而且有特别的油腻很不舒服。氯霉素以前滥用已经太严重了,并且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氯霉素存在很大的风险性,氯霉素早在多年前就逐渐退出常用抗生素的行列。

●痘肌日常护理的建议●

除了屏障问题的丘疹,实际上不属于痘痘的范畴。痤疮、毛囊炎的皮肤以温和清洁、保湿为主,并遵医嘱坚持使用药物治疗。

01

温和清洁

在满足油痘肌的清洁需求之上,尽可能的避免过度清洁导致的加重炎症问题。温和清洁不仅仅是产品上的温和,更是使用方法,避免多次洗脸、洁面产品停留时间过长、用过热的水洗脸、用花洒对着脸冲洗、用毛巾大力擦拭,都是需要注意的。

02

适度保湿

保湿对于痘肌来说是把双刃剑,有说法认为保湿剂可能会加重炎症,某些保湿剂还会成为细菌的食物。但是干燥也会活化炎症因子的表达,间接加重痘痘问题。而且许多抗痘药物的副作用就是加重干燥,所以保湿剂现作为痤疮治疗过程中的一种必要辅助手段,需要合理的选择适合自己肤质的保湿产品。

油性痘痘肌肤更偏重选择以水性保湿剂为主的保湿产品,除非短期有严重干燥问题,可以避免使用封闭性保湿成分较高的产品。

03

常备局部抗痘产品

在长痘痘的第一时间去抑制炎症和细菌,缩短痘痘的生命周期就是在减少炎症对皮肤的伤害,也是预防痘印的程度。

介绍常用的抗痘药物(非推荐,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和推荐的抗痘保养品

克林霉素

克林霉素为抗生素类药,在吸收后会水解成克林霉素发挥抗菌作用,对痤疮丙酸杆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还可使皮肤表面的脂肪酸减少,有利于痤疮的治疗。

是抗痘药物中相对比较温和的一类,对皮肤刺激度较低,无光敏性,有耐药性,对黑头、白头粉刺无效。

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比擦剂的酒精含量要低,对酒精不适的肤质可选择前者。

夫西地酸

夫西地酸是具有甾体骨架的抗生素,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而起抑菌或杀菌作用。对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链球菌、肠球菌、白喉杆菌、梭状芽胞杆菌、奈瑟菌属以及结核杆菌也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对脆弱拟杆菌则作用较弱。

个人使用感受,刺激度和克林霉素接近,对于红肿痘痘效果好,无光敏性,有耐药性,对黑头、白头粉刺无效。

过氧苯甲酰凝胶

过氧苯甲酰凝胶一种氧化剂,能缓慢释放出新生态氧,可杀灭痤疮丙酸杆菌。

无过敏性、无耐药性,刺激度较高,有引发干燥的问题,且容易加重痘印。

阿达帕林

阿达帕林是处方药,作为第3代维A酸类药物,除了具有比全反式维A酸等维A酸类药物更强的调节表皮细胞分化、抑制毛囊口角质形成细胞增生和角化、抑制皮脂腺细胞增生、溶解角栓及粉刺的作用外,还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因其独特的稳定性,使其在疗效和耐受性上都较其他维A酸类药物明显提高。

虽然相比全反式A酸要温和,但刺激性依然不低,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使用期间务必注意保湿和防晒工作。

04

选择适合痘肌的抗氧化、抗炎产品

在痘痘问题不严重、皮肤状态稳定的情况下选择适合痘痘肌肤的抗氧化、抗炎成分,预防和改善炎症肌肤易长痘的情况。

05

严格防晒

虽然紫外线可以杀灭部分痤疮丙酸杆菌,但长时间的日晒不仅会导致不可逆的光老化问题,还会加剧炎症、加重表皮增值和过度角化,弊大于利。

痤疮肤质,特别是炎症部位的渗透率远高于正常皮肤部位,这种情况下小分子的化学防晒剂更容易渗透,导致新的护肤品问题。这也常常被很多胖友误认为是“闷痘”。所以日常更建议以硬防晒为主(包括:防晒口罩、防晒帽、防晒伞等物理遮挡手段)。如有必须使用防晒霜的情况下,也尽量使用整体配方温和的纯物理防晒霜(配方温和和纯物理是两个点,并非所有纯物理防晒都温和)。

●如何预防痤疮?●

1)合理饮食:尽量清淡饮食,避免高糖、高脂和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2)适量运动:运动可以减少胰岛素抵抗,避免重症痤疮的发生,注意运动后大汗淋漓需要及时清洁,避免毛孔堵塞,从而诱发痤疮。

3)心理调节:尽量减少心理应激,养成早睡早起规律的作息习惯。释放压力可以很好的抑制痤疮的发生和发展。

4)皮肤清洁:正确的皮肤护理可以帮助恢复皮肤屏障功能,避免痤疮的发生或加重。痤疮发生期间,可以选择含有水杨酸或者过氧苯甲酰的洁面乳,温水清洗面部,注意不要用力擦洗或使用洁面仪。可以用“水基”或“无油”的护肤品,尽量少用化妆品,避免用油腻的护肤品或化妆品。

5)预防感染:平常尽量避免用手触摸脸部,也不要做托腮的动作,以免手部病菌传播到脸部诱发痤疮。

6)避免挑挤:绝对不要用手或者针挑挤痘痘,这会导致皮肤感染并促使瘢痕的形成。

7)慎用美发产品:头发上使用的香精香料如果沾到脸上,会堵塞毛孔,对皮肤造成刺激,因此尽量避免使用含有香精香料或其它添加剂的美发产品。

此外,油性发质应注意勤洗头,避免头部油脂堵塞毛囊诱发或加重痤疮。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出现了痤疮一定要尽早干预,包括上面提到的饮食调整、正确的护肤方法,及时用药以及生活方式调整等。

必要时尽早看医生,可以把一些微粉刺抑制在萌芽状态,尽早控制微粉刺发展成粉刺、炎性小脓疱、结节、囊肿以及瘢痕等更严重的情况。

再次强调,绝对不要自己在家里或不规范的美容机构用手或针挑痘痘,医院就诊处理。

图源网络,侵删

扫码







































补骨脂针剂能不能治好多年的白癜风
吃什么补黑色素最快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donx.com/lsmly/3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