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介绍
患者,女,51岁。
主诉:头晕、头胀12天。
入院查体:神经系统(-)
辅助检查:
头MRA:左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头颈部CTA:左侧大脑中动脉M1末端分叉部囊状突起,大小6mm×4mm,右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术前7天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准备(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血栓弹力图:AA57.7%,ADP24.3%,加用西洛他唑。
全麻下行动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
1.主体动脉瘤形状不规则,大小约3.75×3.8×4.8mm(长×宽×瘤颈),子瘤长约4mm。反复调整投照角度,寻找瘤颈及载瘤动脉的关系。
2.Synchro微导丝+SL-10微导管组,选入LM3,撤出Synchro,沿SL-10送入Transend,保留Transend微导丝,撤下SL-10,采用交换技术送入PLUS微导管至LM2。
3.经SL-10微导管输送一枚弹簧圈(Microplex3-6mm,10cm),弹簧圈成篮良好,完全释放自膨支架1。
4.完全释放支架1后,PLUS跟进支架内,送至LM2,再次经过PLUS微导管送入自膨支架2(LVIS3.5×15mm),支架2头端位于左侧大脑中动脉M2段,近端与支架1串联。
5.继续经SL-10填充,释放弹簧圈2枚:DELTAPAQ(3mm,6cm)、DELTAPAQ(3mm,4cm)
6.造影提示:动脉瘤主体外上侧造影剂外渗。考虑动脉瘤术中破裂,迅速解脱弹簧圈,回撤SL-10微导管。予鱼精蛋白10mg静推中和术中肝素注射液。
7.PLUS再次选入支架内置于LM2,沿PLUS送入Transend微导丝。采用交换技术送入Gateway球囊(3.0×15mm),将球囊置于LM1,充盈球囊(3.0atm),造影示临时阻断左侧大脑中动脉前向血液90s。
8.缓慢去充盈球囊至1.5atm,造影示恢复前向血流至2a级,可见动脉瘤无明显造影剂外渗,继续完全去充盈球囊,恢复LMA前向血流至3级。造影示无明显造影剂外渗,保留Gateway球囊于LM1中。观察5分钟。
9.观察5分钟后造影再次出现造影剂外渗,重复上述充盈球囊阻断前向血流、缓慢恢复血流的过程2次。
10.重复2次阻断血液后,观察10分钟再次造影,未见造影剂外渗,考虑动脉瘤栓塞后血栓形成。
术后未予麻醉苏醒,继续镇静状态返重症监护病房观察治疗,手术结束生命体征平稳,未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术后次日复查头颅CT可见SAH,左侧大脑半球为主,次日晨予阿司匹林0.3gQD+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QD+西洛他唑mg鼻饲抗血小板治疗。
术后第3日予以拔除气管插管,患者无明显神经系统缺损症状。
术后第12日出院,出院时患者一般情况可,无头痛,无神经系统体征。
术后半年复查,动脉瘤无复发,支架内血流通畅,无明显再狭窄。
病例总结
1.术中应找好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位置关系,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2.反复调整投照角度,以利于弯曲血管释放支架及填充弹簧圈。
3.术中出现意外不需慌张,寻找最合适的解决方案。球囊阻断血流,让动脉瘤血栓形成止血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编辑:董晓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