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技术进展迅速,并已经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式。近些年,弹簧圈的性能不断被提升,中国自主品牌通桥凤?弹簧圈凭借其柔软的特性,在复杂及微小动脉瘤的治疗中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本/期/病/例
01
病史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男性,35岁,10个月前因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于我院行左侧大脑中动脉载瘤动脉栓塞术,术后恢复良好,此次入院mRS0分。入院复查脑血管造影显示原动脉瘤部位载瘤动脉闭塞良好,未见复发;左侧大脑中动脉另一分支动脉瘤体积明显增大,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
02
术前影像学检查
图1患者10个月前突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3段多发节段性瘤样改变。箭所指部位考虑为出血责任病灶,箭头所指为瘤样凸起。
图2第一次手术闭塞出血责任动脉,术后患者出现颞枕叶区域脑梗塞,遗留视野缺损。
图3此次复查原闭塞动脉未见动脉瘤复发。前次发现瘤样凸起体积明显增大,大小约3.9mm×3.2mm。
03
手术方案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04
术中器械
6F长鞘
6Fcm中间导管
SL-10微导管
Echelon-10微导管
NeuroformAtlas3.0mm×24mm支架
通桥凤?弹簧圈3mm×6cm3D弹簧圈
通桥凤?弹簧圈2mm×4cm2D弹簧圈
05
手术过程
图4体积增大动脉瘤介入治疗:支撑系统(6F90cm长鞘;6Fcm中间导管),支架导管到位(左图,ExcelsiorSL-10),弹簧圈导管到位(右图,Echelon-10)。
图5首先3mm×6cm3D圈成篮,其次2mm×4cm2D圈填充,导管头端保持稳定,未发生踢管现象。
图6支架释放后(NeuroformAtlas,3.0mm×24mm)最终造影显示动脉瘤囊闭塞,载瘤动脉通畅。
06
治疗用药
术前给与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5天(mg阿司匹林+75mg氯吡格雷),术后继续复用阿司匹林mg/天1年,氯吡格雷75mg/天90天。
治疗体会
1、病变特征:
患者左侧大脑中动脉M3段动脉延长扩张,局部动脉瘤形成。目前认为该类病变为脑血管胚胎发育异常所致,文献报道中称为延长扩张症(dolicoectasia)或称为单纯动脉畸形(purearterialmalformation)。因为局部血管壁发育存在缺陷,随年龄增长可能出现形态改变,并具有一定破裂风险。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评估血管壁的强化能够对动脉瘤破裂起到一定的提示意义。该患者第2枚动脉瘤在随访的10个月内出现明显的形态学改变,积极手术治疗指征明确。
2、手术方案:
该患者第一次手术治疗时,因出血部位血管形态复杂,不适合血管重建治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闭塞载瘤动脉比较合理,虽然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M3分支,但是患者术后还是发生了相应区域脑梗塞。第2枚动脉瘤载瘤动脉供血区覆盖语言功能区及运动功能区,因此治疗方案首选血管重建治疗。
3、远端动脉瘤手术要点
因动脉瘤位置较远,因此在手术过程需要考虑多项操作细节:
需要将支撑系统尽量置于颈内动脉岩骨水平段或海绵窦垂直段,以对微导管提供足够支撑;
远端动脉瘤插管需要严格控制微导管张力,避免推进过程导管前跳,以及后退过程微导管塌陷,一般需采用导丝内支撑完成相应操作;
弹簧圈填塞过程尤为关键,需选择柔软弹簧圈完成栓塞治疗,尽量避免选择较硬的弹簧圈造成的踢管现象,因为一旦弹簧圈填塞过程微导管后退,将很难给到合适张力再使微导管到达合适位置;
在需要支架辅助栓塞的情况,远端血管需要选择小尺寸,顺应性较好的支架。
4、弹簧圈使用体会:
通桥凤?弹簧圈在此例大脑中动脉瘤远端动脉瘤栓塞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好的成篮特性,填充过程阻力较小,未发生踢管现象,保证了手术的顺利完成。
通桥凤?弹簧圈设计特点
本期术者
刘圣
医院
介入放射科副主任。
医学博士、博士后、教授、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六大高峰人才’。
学术任职:
中华放射学会介入学组神经介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介入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南京医学会介入学分会主任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博士后一等资助面上项目1项,省厅级课题2项;
已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近40篇,中华级文章3篇,任AJNR、CVIR、DIR等杂志审稿专家;参编专著4部。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作线上专业交流
本内容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讲课内容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非通桥医疗推广产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