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周角化病亦称毛发角化病(keratosispilaris)、毛周角化症,俗称「鸡皮肤」,是一种常见的毛囊角化异常性疾病。统计显示,其发生率可高达40%或以上。此病因过度角化致毛囊口角栓,常影响美容,故此类人群常有治疗需求。
临床特征
毛周角化病特征表现为毛囊角化性丘疹,受累毛囊周围常围绕一小圈红斑(图1),面颊可能出现明显的融合性红斑(图2)。皮损主要位于上臂伸侧、大腿和面颊。此病常与特应性皮炎和寻常鱼鳞病相关。
图1.上臂毛周角化病
图2.面部毛周角化病
此病有多种亚型,其中萎缩性毛周角化病是一组罕见的遗传性皮肤病,其特征是毛囊角化伴不同程度炎症和继发性瘢痕和/或脱发。常见发病部位为面部,尤其是眉部侧面(图3)和面颊。
毛周角化病主要依靠临床诊断,包括皮疹形态及部位,通常无需活检。如果活检,病理可见毛囊漏斗部扩张和正角化过度性角质栓。
毛周角化病的鉴别诊断包括小棘苔藓、蟾皮病、粟丘疹、汗管瘤、婴儿痤疮等,鉴别要点总结于表1。
表1.毛周角化病鉴别诊断
病名
特征
小棘苔藓
常仅见于儿童,特征为毛囊性小丘疹伴角质性小棘,可融合为斑块(图4),对称分布于四肢和躯干。常可自发消退。
蟾皮病
常由维生素A缺乏或营养不良所致。特征为毛囊性角化过度(图5),丘疹初发于四肢伸侧、肩部和臀部。
粟丘疹
因毛囊皮脂腺中角质物和皮脂堆积所致的白色丘疹(图6),常发生于鼻部、眼周或面颊,或者其他机械摩擦、皮炎后部位,常在数周内消失。
汗管瘤
本质为向小汗腺末端导管分化的错构瘤。好发于眼睑及颊部,主要特征为质硬的小丘疹(图7)。一般发展缓慢,很少自行消退。一般无不适,发生于女阴者可有剧痒。
婴儿痤疮
常始发于3-4月龄婴儿,有典型痤疮样皮损(图8),例如粉刺、炎性丘疹或脓疱。通常在1岁内自发消退。
图3.小棘苔藓
图4.蟾皮病
图5.汗管瘤
治疗选择
毛周角化病通常在儿童期出现,青春期常有自发改善,常无需治疗。不过部分患者可能有美容需求,需要减少皮肤粗糙度、改善红斑。但需要告知患者的是,治疗后的改善通常是暂时的,如果要维持疗效,患者需坚持治疗。
一般治疗
所有患者需避免皮肤过于干燥,日常使用温和的沐浴产品或使用无皂基清洁剂,同时需尽量避免热水浴。
局部治疗
润肤剂和外用角质溶解剂是毛周角化病的一线治疗方法。含有乳酸、水杨酸或尿素的外用制剂均属于角质溶解剂,可使角质性丘疹软化和扁平化,但无法减轻红斑。
乳酸可调节皮肤角化,一项前瞻性随机临床研究显示乳酸对毛周角化病的疗效似乎优于水杨酸。水杨酸可减少角质形成细胞间的黏附,一项针对30例毛周角化病患者的研究显示,含20%尿素和2%水杨酸的复方制剂外用数周后可显著改善皮肤质地和外观。部分小型试验证实尿素可有效治疗毛周角化病,但常与其他治疗联合。
高频电导可测量皮肤表面水合状态,而研究显示乳酸和水杨酸均可增加毛周角化病患者的电导。另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中,乳酸与丙二醇联合使用,对治疗毛周角化病有部分益处。
非药物治疗
包括激光治疗或其他剥脱性治疗。表2总结了激光治疗毛周角化病的疗效及其证据来源。
表2.各种激光治疗对毛周角化病的疗效
序号
研究结论
证据来源
1
激光治疗联合皮肤微磨削可暂时性改善毛囊周围红斑和皮肤质地
病例报道
2
波长nm的激光(大多为脉冲染料激光)对红色毛周角化病、萎缩性毛周角化病有效
病例报道、病例系列和前瞻性队列研究
3
nm磷酸钛钾激光(KTPL)可治疗红色毛周角化病,且无无瘀伤样变色
病例报道
4
强脉冲光联合长脉冲nm翠绿宝石激光与皮肤微磨削可有效治疗
病例系列和回顾性研究
5
nm长脉冲二极管激光可有效治疗毛周角化病
随机对照试验
6
Q开关Nd:YAG激光单一治疗或与外用尿素联合治疗均可有效治疗毛周角化病
试验性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
7
剥脱性CO2激光同样可有效治疗毛周角化病
前瞻性随机单盲研究
皮肤微磨削(microdermabrasion)是一种温和的治疗方式,可诱导表皮损伤但不累及真皮,可推荐用于治疗毛周角化病,但目前数据仅来自于一项病例系列和一项回顾性研究,且研究中为与激光治疗联合使用。
针对萎缩性毛发角化病这一特殊亚型,使用角质溶解剂、外用维A酸、外用或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口服抗生素和光疗作用有限,但联合治疗可能能使个体患者受益。有病案报道称口服维A酸类药物可以使病情改善。在疾病后期可以用皮肤磨削、激光重建和真皮内填充等方法以改善萎缩性瘢痕的外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