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与氢醌叫板的壬二酸,故事可真多

其实,很早之前就想讲这个成分,但是我懒癌犯了。

就怕你想睡觉,别人给你送枕头。恰恰就在前几天,群里有个成分党的资深老粉儿突然问我,咱能不能抽空讲讲这个东西,因为她觉得这个成分不一般。

自从上次发生了开玩笑意外翻车事故以后,我收敛了很多,即使开个玩笑也都是走的孔孟之道不同不相为谋。

既然要说这个成分,那又不得不再次提及我的心头好掌中宝。很多宝宝也都知道在UNILIPO的VA夜间精华液中,壬二酸的添加量高达5%,但却没有几个人明白,丁妈煞费苦心的把这么一个“水不亲,油不爱”的成分,愣是要放在VA精华中,一加竟然还有这么多。

用意究竟何在?难道就是为了堆原料?

其实别说你们,就连最早调校配方的时候,我也和丁妈较过真儿。我说这东西不好溶,咱们是不是可以换个其他的美白控油成分啊?

以我这深厚的武功修为,你们自然也能猜到故事的结局。一个回合还没结束,丁妈就把我给灭了。

所以,当我跟丁妈汇报说这期准备好好讲壬二酸的时候,丁妈在视频里的表情简直就是跟冯导一样一样的。

小样儿,跟我闹呢?

这样不行,最近不能再说老大(丁妈)和老二(大管家)的坏话了。求生欲咱还是很强烈的,有话好好讲。

壬二酸的由来

在天干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壬位列老九。而在壬二酸中有9个碳原子,因此用“壬”来命名再合适不过。

另外也请ladies乡亲们注意了,这10个汉字会频频出现在我们的成分表和原材料名称中,大家对他们最好有个了解。在这里,我简单的下一个结论。

天干越靠前,相对亲水性更强(不易溶于油)。越往后走,亲油性也就更强(越不容易溶于水)

“二酸”则指的是两个羧基-COOH,在碳链的两端就像门神一样。

所以这个名字真是要多没有文化,就多没有文化,就跟村里王大妈生孩子时恰好看见两条狗,就给孩子取名叫“王二狗”一样,毫无悬念。

除了壬二酸,当然它还有另外一个更俗气一点的名字叫。而根据我们世俗的理解,能够如此命名,这个成分要么和杜鹃花有很大的关系,要么就是给材料起名字的人生孩子的时候看到了杜鹃花。

比如苹果酸,柠檬酸,还有杏仁酸,它们的名字和出处就一目了然。这些酸的作用,还有针对干性,油性皮肤等的用法区别,丁妈之前都讲过(传送门--见效快的制胜法宝)。

但杜鹃花酸不一样,它和杜鹃花只是因为在人群中互相多瞅了一眼,结果看对了眼,从此壬二酸就被按上了这个中文名。

所以杜鹃花酸既不是杜鹃花生(提取)出来的,也和杜鹃没有半毛钱关系。这年头名字看上去像但八竿子打不着的又不是只有这一个。

壬二酸从哪来?

工业原料壬二酸

我们在护肤品中添加的壬二酸,其实绝大多数来自于工业上的油酸氧化裂解法。

通过对富含油酸的原料(比如棉籽油就含有大量的油酸酯类),再加入不同性质的氧化剂(臭氧,过氧化氢以及分子氧等),就能将其分解为壬二酸和壬酸等产物,最后再经过精制提炼,就可以得到纯度较高的壬二酸。

整个过程就如同做大酱和豆腐乳,加入原材料和一堆能催化反应的材料,就完活了。

皮肤表面

除了大自然和工业合成的途径,我们的人体皮肤表面本身也有壬二酸,而且更加让人感觉奇妙的是,皮肤表面的壬二酸也是通过油酸分解生成的。

只不过,工业中用的臭氧氧化剂换成了皮肤表面的微生物,比如皮屑芽孢菌。

就像当年弗莱明意外发现青霉素一样,一路走来的壬二酸也是有故事的,只不过壬二酸要幸运的多,至少从发现到临床都只经过了一个人的手--意大利皮肤科医生Marcella。

(具体全名我记不清楚,估计写出来你们也不看)

当然也正是因为有了Marcella,壬二酸也终于等到了出头露面的一天,所有的故事都从年公开发表的这项开始了。

研究中Marcella博士发现,在培养糠秕孢子菌(也就是后来大家熟知的马拉色菌)的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脂肪酸(油酸,异油酸,欧芹酸),都能产生不同的二元酸产物。

而这里面的部分二元酸在体外实验中展现出了超强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

酪氨酸酶小知识

以前讲过很多,这货又称为多酚氧化酶,在动物和人体中主要负责黑色素的合成。可以简单理解为,酪氨酸酶活性越高,皮肤中黑色素形成的量就越多。

通过对这个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最强的成分进行质谱分析,鉴定出了这个新产物,就是今天我们知道的壬二酸。

质谱分析小知识

质谱分析(MassSpectrometry),是目前科学研究中对物质鉴定最为准确的一种方法。简单来说,任何两种带电荷相同的物质,只要在电磁场的作用下,就会发生不同的偏转。每种成分都有一个对应的峰谱图(类似于指纹)。因此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对不同的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之前测深海鱼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时,质谱仪就可以准确的测出鱼肉样品中DHA和EPA的含量,其中用到的就是质谱法的升级版。还有我们现在检测护肤品中多达70多种糖皮质激素时,使用的也是质谱法的升级版。

自从壬二酸的酶活抑制能力被确定,很多问题的答案就变得异常简单。

比如很多年前,皮肤科医生就发现有汗斑的患者,在发病部位都有皮肤变白的困扰。

现在我们就知道了,正是因为导致汗斑的就是皮屑芽孢菌,而这种真菌恰好可以将皮肤上的油酸代谢为壬二酸。因此就会过度抑制黑色素的合成,从而导致皮肤变白。

肠道内

除了皮肤表面,在我们的肠道内也有壬二酸不断产生。

我们都知道,由于饮食结构的不同,人体肠道内各种细菌的丰度(注:可以简单理解为细菌含量)会有巨大差异。而婴儿的饮食结构本身就比较单一,所以这种菌群的差异就更为显著。

比如一岁以下的婴儿,如果摄入豆奶(或其他精制豆制品)的比例较高,就能在粪便中检出较高含量的壬二酸。

这是因为豆奶等能促进瘤胃球菌的增殖,而瘤胃球菌与壬二酸和癸二酸的含量,有着明显的关系。瘤胃球菌越多,壬二酸和癸二酸就越多。(咦,这么快用到了“癸”字,知识点又增加了呢)。

壬二酸的功效

虽然一个名字不洋气,另外一个名字名不正言不顺,但都不妨碍壬二酸在护肤品医药圈站到一线大咖的位置上,而且话题热度在这两年一直稳中有升。

如果我早点儿宣传下它,估计火的更快(子云说,啊呸,控叔你这个臭表脸的)

而与VC和VA这些知名老C位相比,壬二酸的功效简直可以说是简单,相当的简单。总结起来就是两大作用:痤疮和美白。

第一先来说美白

含着美白金钥匙出生的壬二酸,在这方面自然是有其过人之处。

因为它对黑色素的控制,拿捏的死死的。

从最开始的原材料酪氨酸到最后生成黑色素,壬二酸几乎在每个步骤上都设置了关卡,每个关卡都堵住你。

本来带了有十万天兵天将的酪氨酸,被这么几道关卡层层盘剥过后,最终就剩了个光杆司令,啥也干不了。

比如作为美白成分的金标,氢醌自然免不了被拿出来和其他成分进行PK,在壬二酸这儿也无法破例。以至于后面大多数使用壬二酸作为美白祛斑的研究,都基本上是源于早在30年前(年和年)发表的这两篇论文。

研究人员对人持续6个月的研究发现,20%的壬二酸美白效果与4%的氢醌几乎持平。而在副作用方面,壬二酸又占尽了便宜,几乎很少人反馈有副作用。

如果说与4%的氢醌难分伯仲,那与2%的氢醌相比,20%的壬二酸就显示出了自己的优势。在同样经过6个月后,壬二酸一组的色素沉着区域有了更显著的减少。

对于一些天生皮肤色素沉着较多或者有黄褐斑的人来说,很多美白方法的效果可能都有限,但壬二酸可能会是一个选择,至少是多了一种可能。

黄褐斑的临床案例最多,其中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中,对52名有黄褐斑和严重色素沉着的志愿者使用壬二酸6个月。研究结果发现,壬二酸对黄褐斑(有一些是激素水平导致的)和色素沉着都有比较明显的效果。

(A:治疗前,B:壬二酸6个月治疗后)

第二再来看痤疮

最早发现壬二酸能够治疗痤疮的人是谁?没错,还是Marcella老人家。

当时在参加壬二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患者就告诉她,他们无意间发现自己的痤疮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大家还以为自己看走了眼,结果揉了揉眼睛后,发现自己真的变俊了。

这个细节让Marcella医生眼前一亮,哦豁,我可真是个聪明宝宝,我要发财了。因此她在同时期就迅速展开了壬二酸的二期工程--她终于对痤疮患者下手了。

与上个世纪的人不一样,今天已经踩在巨人肩膀上见多识广的我们,早已经知道了导致痤疮是有三个最关键原因。

雄激素水平高导致的油脂分泌,

角质细胞异常导致的角质堆积,

上述两个原因导致的细菌感染。

结果壬二酸全都对症,嘿,就是这么巧。但是那个年代的巨人们还没有了解的这么透彻,他们只能不断的来做实验。

年发表的一项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单盲对照试验中,研究人员对多位轻-中度痤疮患者分别使用了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一组是采用3%的BPO+1%的克林霉素CLN(这个组合也是目前治疗痤疮的皮肤科一线药物),一组只采用了20%的壬二酸(AzA)。

治疗4周后,研究人员发现两组药物对痤疮的治疗结果差不多,而壬二酸的有效率还要更高一些。

作为治疗痤疮和闭口的另外一款一线药物,阿达帕林也是皮肤科医生都比较推荐的产品,有效率高,而且因为特异性选择受体,所以比起其他维A酸家族成员也相对温和。另外一项随机单盲对照研究表明,15%的AzA就可以媲美0.1%的阿达帕林。

(AzA:壬二酸,AD:阿达帕林)

与此同时,药敏试验也能证明,壬二酸对皮肤表面分离出来的葡萄球菌抑制效果也是非常刚猛,因此有很好的抑菌效果。

最难能可贵的是,这种优秀的抑菌能力,不会因为长期使用而产生类似抗生素的耐药性。

而Marcella医生的事迹也再一次告诉我们,多和自己的粉丝积极互动,大多数情况下,是个好事。

壬二酸功效总结

1、抗角质作用。既有弱酸性的去角质作用,又可以抑制丝状角蛋白合成,因此可以有效预防毛囊角化过度导致的闭口和粉刺。

2、抗炎抑菌。壬二酸能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而且是个不会产生耐药性的杀菌剂,最关键的是对各种细菌都有好的效果。杀菌的同时还能够抑制自由基的产生,有助于痤疮部位的抗炎效果。

3、抑制油脂分泌。

壬二酸的优点

说了功效,你是不是以为这就是它的全部优点了?非也非也。

要知道类似氢醌这种经典的美白祛斑成分,有一个很显著的缺点,就是对黑色素细胞的控制是几乎不加任何分辨的。

副作用就是,用力过猛很可能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比如白斑。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建议自己去买氢醌类美白产品的原因,黑斑还能去,但变成白斑后就无力回天了。

但壬二酸不会,它只会对黑色素异常的细胞进行攻击,比如破坏其DNA合成,但是放过正常的黑色素细胞。

这样就可以做到收放自如,轻重有度,也完全不用担心会有白斑类的副作用。

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刺激性等副作用小。

放眼望去,但凡能强力祛斑或者祛痘的成分,哪个不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主儿,轻则发红干痒刺痛,重则脱皮爆痘毁容,比如维A酸,水杨酸,氢醌等等。

壬二酸却不一样,即使是高达15%或者20%的浓度,刺激性也远小于2%的氢醌和0.1%的维A酸(单方效果却差不多)。

更可怕的是,连孕妇都可以安全使用,着在我看来,可能也就是武学里的最上乘境界了。

踏雪也无痕,

片叶不沾身。

写在最后

在很多国家,壬二酸一直是皮肤科医生最喜爱的一线药物之一。

尤其是在欧美,壬二酸使用的更为广泛,在很多药物和药妆品中都可以见到壬二酸的身影,比如针对粉刺和轻中度痤疮,针对色素沉着类皮肤疾病,比如黑素瘤,黑斑病等,当然更多的是因为光敏,痤疮或者身体受伤遗留下来的炎症性色素沉着。

这篇讲完了功效,你也会有一种“哇塞,这么牛赶紧买一只”的感觉。但赶紧搜淘宝的时候就傻眼了,与多如牛毛的VC和VA产品比来,主打壬二酸的产品简直是少的可怜。

一个姑娘貌若天仙,才华过人,但当你知道她已过适婚年龄却仍单身一人时,心里在惋惜的同时,也会有些疑问,这是为绳么呢?

还有一个疑问,我也帮你们提出来。你们看到我列举的试验中,要么用的15%,要么就是20%,难道只有高浓度的壬二酸才有效吗?

别着急,下期深扒壬二酸产品,我一一讲给你听。

对了,既然是群

クスリちゃん让我讲的,那我就送你一套含有高达5%壬二酸的VA精华液旅行装吧,30ml价值高达元哦,恭喜你~~快去找小助手领奖吧。

(是不是已经酸了,所以只要多在群里互动提建议,一旦被采纳,随时有可能被奖品砸到哦)

没读过参考文献怎么写文章

1、Brink,L.R.,Mercer,K.E.,Piccolo,B.D.,Chintapalli,S.V.,Elolimy,A.,Bowlin,A.K.,…Yeruva,L.().Neonataldietaltersfecalmicrobiotaandmetabolomeprofilesatdifferentagesininfantsfedbreastmilkorformula.TheAmericanJournalofClinicalNutrition.

2、Bali?a,L.M.,Graupe,K.().TheTreatmentofMelasma20%AzelaicAcidversus4%HydroquinoneCream.InternationalJournalofDermatology,30(12),–.

3、Verallo-RowellVM,VeralloV,GraupeK,etal.Double-bli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donx.com/zlmly/50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