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年4月28日
地点:南方传媒大厦报告厅
?
年4月28日,“安安有约——食药科普大讲堂”第五期活动在穗举行。该活动由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南方日报联合主办,广东省执业药师注册中心与南方俱乐部承办,并在南方+新闻客户端全程进行视频和图文直播。
此次活动邀请了武汉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丁虹女士担任主讲嘉宾。丁虹教授以“安全用药——科学防病治病”为主题,向公众普及如何正确用药、如何保护自己健康的科学知识。整场讲座深入浅出,“干货”满满,不仅获现场观众交口称赞,也在南方+新闻客户端的视频和图文直播页面上,赢得了众多网友的“点赞”。
观点1
孕期用药一定要慎之又慎
“药不是万能的,是药三分毒,有时候不能治病,反而可能导致疾病。”丁虹说,如何正确用药保护自己的健康,每一个人都需要有最基本的知识,“否则的话有可能掉到坑里,陷入到一个陷阱”。
讲座伊始,丁虹首先以几个典型的药害事件为例,重点阐述了安全用药的重要性。如-年期间,国外出现了大量的“海豹婴儿”,便是因为当时有孕妇在出现妊娠呕吐时服用药物“反应停”来止吐,结果因不良反应导致婴儿畸形。
“怀孕的时候要尽量不要吃药,尤其头三个月。”丁虹指出,受孕后1-3个月,是胎儿最危险的时期。而不少药物都会对孕妇和胎儿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如母亲服用雌激素预防先兆性流产,可能会导致女儿患上生殖道癌症;使用保胎药黄体酮有可能导致女婴外生殖器男性化,也就是出现“两性人”;孕期感冒服用抗病毒药利巴韦林,婴儿致畸率也非常高。
此外,她还告诉观众,假如女性曾服用维A酸来治疗青春痘、毛囊角化病等皮肤疾病,三年内一定要做好避孕,如果是外用,也至少要等三个月以上才怀孕,“因为维A酸的代谢半衰期特别长”。
如果孕期因为生病确实要用药物怎么办?丁虹的答案是:尽可能局部用药,而不要全身用药。比如出现牙龈肿胀可以用含漱液,而不是口服或注射药物。
随着“二孩”政策放开,出现了很多高龄产妇。丁虹指出,高龄产妇的妊娠高血压发病率非常高,已经成为胎儿和孕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孕妇一方面要尽量通过限烟、限糖、运动来改善高血压,另一方面,当血压高压低于、低压低于时也要使用药物进行控制。
但她强调,由于孕妇用药风险较高,需要找专家咨询,充分论证后再口服降压药。而且孕妇用药禁忌也和普通人不同。如ACEI和ARB等普利类药物,对普通高血压人群是非常好的降压药,除了降血压之外还有非常好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但是对于胎儿来说容易致畸,孕妇千万不要用。
事实上,孕妇有时出现疾病症状,并非真的生病了。她介绍,有些人在精子和卵子相遇着床的过程中,会产生类似感冒的症状,其实这是一个正常的反应,这个时候就不要随便用药,导致孕妇和胎儿背上风险。
观点2
“生病打针比吃药好得快”是误区
“中国一年消耗多亿瓶的液体,实在是太可怕了。”丁虹说,中国人的健康素养合格率不到10%,其中“生病打针比吃药好得快”这种传统的观念就是民众健康素养不够的典型表现。
丁虹指出,药物通过静脉注射、肌肉注射,进入到血液中发挥作用,速度确实比口服要快。但一旦遇到药物出现问题,注射剂药物对人造成的危害也会远远大于口服药物。如年出现的欣弗事件,就是克林霉素注射剂的灭菌温度和时间不合格,注射之后产生了81例严重不良反应,3例死亡。
“告诉大家一个原则:能够口服的不要注射,能够肌肉注射的不要静脉注射。”丁虹说,大部分药物口服进入胃和肠道,吸收进入血液也就30分钟。作用慢一点的药物,口服后1—3小时也能起效。而对大多数疾病来说,都没有必要争分夺秒,因此口服完全可以实现与注射一样的治病效果,但风险却小很多。
她举例说,甚至像肺癌晚期这样的重症,也有通过口服治疗好的案例,因此不能认为注射是万能的。而短时间过量的输液,也会导致人摄入氯化钠超过安全量,让原本身体情况良好的人陷入生命垂危状态。但许多国人的观念中,恰恰总是遇上一些突发疾病或创伤,一定要打个吊瓶才能安心。
丁虹指出,除了迷信打针,用药误区还有很多。例如在买药时只看商品名,不看真正的功效,而造成乱用药。比如一咳嗽就会买止咳枇杷糖浆,但这种药物主要作用是化痰,而许多人实际上是干咳,这时枇杷糖浆就是无效的。“无论是学医还是不学医,都要好好地看说明书,好好理解你吃下去的药到底有什么样的作用,而不是随随便便地根据商品名来吃它。”
不合理的用药,还体现在经常把抗生素或者是抗菌药当作消炎药来用。丁虹说,实际上人们得的病80%都是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非常少,因此家里随处可见的抗菌药其实只有20%的机会可以发挥作用。而大量使用抗菌药,会导致细菌在跟抗菌药做斗争的过程中产生抵抗力,成为“超级细菌”。“现在有很多细菌已经无药可治了,当细菌突破人类最后一道防线时,也是人类灾难到来的时候,所以一定要谨慎合理使用抗菌药。”
观点3
中药并非无毒补品未必有效
丁虹表示,许多中国人一向认为中药安全无毒,因为中药的说明书经常会说不良反应是“不明”,而西药说明书不良反应有时候可以看到十几条。她强调,中药不良反应不明,不等于没有不良反应,而是因为没有做相关临床试验。
“中药在千年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但是缺乏大规模对照实验是其缺陷。中药需要科学化,才能使这个宝贵遗产发扬光大,否则就会退出历史舞台。”丁虹说,获得诺贝尔奖的青蒿素,其成功就是传统中药和现代科学联合起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不是地里长的就是绿色的。”丁虹表示,不能将中药和西药截然分开,所有药物都是靠其中的化学物质来治病的,只是这个化学物质来源不同——有些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有些则是实验室合成的。实际上,包括一些西药也是从天然药物中发现和提取出来的。如降糖药二甲双胍,就是从山羊豆中发现的。
丁虹强调,但只要是药物就会有其毒副作用,包括许多人认为无毒的中药。例如:新加坡人喜欢用的雷公藤,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非常好,但也有致畸、致癌、杀精子等副作用;丹参是现在很多老年人常备的心血管药物,但如果长期服用就会造成低血钾;六味地黄丸可能会诱发肢体疼痛和心悸……
对于许多人喜欢服用的滋补品,丁虹也进行了“辟谣”。通过实验,她的团队发现号称具有强大保健作用的冬虫夏草,其所谓防病治病的功效其实并不可靠。如冬虫夏草调节免疫的效果不如常见又廉价的香菇,其抗疲劳的作用则远远不如西洋参。
她表示,许多人愿意花钱购买来“养颜”的胶原蛋白,其中有助于人体合成胶原蛋白的氨基酸只有18种,不如含有22种氨基酸的鸡蛋。另一种昂贵的滋补品阿胶,其实就是从驴皮中提取的蛋白质形成的胶,但因为阿胶在熬的时候会使用大量的糖,而过量摄入糖,不仅不能保健,还可能对人体造成一定伤害。
“我经常说不以剂量谈功效就是耍流氓,抛开剂量谈功效是不对的。”丁虹说,传统补品中的蜂蜜,其中80%以上都是糖,另外20%就是水,有效成分只有百分之零点几,保健作用微乎其微。“如果为了好喝就可以喝蜂蜜,但是为了健康并不一定能够达到理想目标。因为喝下去的都是糖,而长期果糖摄入过多会引起脂肪肝、动脉硬化、肾损伤、高血压和心脏病。”
丁虹,武汉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民盟湖北省委委员、湖北省生物医药评审专家、武汉市科技委员会顾问专家、咸宁大学客座教授、湖北省药理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大学非临床药物研究中心副主任、湖北省妇联执委、美国肿瘤研究协会会员,美国药学学会会员。
安安有约——食药科普大讲堂活动于年11月在广州成功启动。为持续强化公众对食品药品安全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安安有约——食药科普大讲堂作为面向社会公众的常设性平台,将每月举办1场,并免费向公众开放。
未来,大讲堂将持续更新主题,邀请食品、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和医疗器械这“四品一械”领域的知名专家,举办专题讲座,解析深受公众得白癜风的原因点滴型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