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药物在治疗其他疾病时可引起或加重青春痘,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药物在代谢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引发青春痘的4个主要因素中的某个环节。我们把这种药物代谢引起的青春痘样发疹称之为药物性青春痘,也有人称之为青春痘型药疹。其共同特点是发病前有一较长时间使用某种药物的历史,停用该药一段时间后皮疹可自然消退;可发于任何年龄;皮疹多突然发生,不局限于皮脂溢出区,结节和囊肿较少可无粉刺。临床上常见的有如下几类药物:
(1)激素类:包括糖皮质激素雄性激素及蛋白同化激素。临床以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所致者最为常见,如氢化可的松泼尼松(强的松)和地塞米松等。它们通过刺激毛囊而引起炎症,并破坏毛囊,其表现可因用量和机体反应的程度而有所不同,多在服药2~3周或5~6周之后发生。其次,服用雄性激素如睾酮及蛋白同化激素如司坦唑醇(康力龙)等,也能引起青春痘或使其加重。另外,一些孕激素也可引起青春痘,因为它们具有雄激素样作用。
(2)避孕药类:主要是口服避孕药。避孕药片是孕酮和雌激素的复合物,孕酮可能是通过雄激素的作用引起青春痘,但往往在服药停止后比服药期间青春痘的发生还要多。这可能是由于在药物停服后2~3个月垂体促性腺激素代偿性的分泌过多
(3)卤素类:氟氯、溴、碘等卤素的化合物类药物口服后部分经毛囊排泄,刺激毛囊可引起青春痘。其表现主要为红色丘疹及脓疱而无粉刺,但有时可伴有继发性粉刺。碘疹显示特殊的红色溴剂尚可引起大片肉芽肿或导致溃疡形成,而含氯化合物,特别是以卤化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的形式使用时更易引起青春痘。由氟化物引起的青春痘极少见。
(4)抗结核类:此类药中主要有异烟肼(INH)和对氨基水杨酸(PAS)。长期使用异烟肼可引起青春痘样皮疹,其发病可能与如下因素有关:①部分药物从毛孔排出,刺激毛囊。②药物通过脑垂体促进皮脂腺功能亢进③可以引起毛囊角化,有人认为,异烟肼只有与对氨基水杨酸并用才会通过两者的协同作用促使青春痘发生。
(5)抗癫痼类:以苯妥英钠最为常见,苯巴比妥和三甲双酮等也可致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巳知苯巴比妥有促进皮脂分泌的作用。
(6)维生素类:有报道,肌内注射维生素B12可引起青春痘。通常在注射后的8~12天内颜面部发生青春痘皮疹,若停药8~10天则又会自然消失。其发病机制亦不清楚,此外,抗精神病的药物锂、抗抑郁药阿米庚酸、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硫氧嘧啶以及光化学疗法(即口服8-甲氧补骨脂素,同时外照长波紫外线)等也都有引起青春痘的报道。其中,长期过量服用阿米庚酸引起严重痤疮,忠者发病年龄,6例中2例在30岁以下,4例39~62岁,其中最低服药量为每日毫克,最高为每日毫克。其临床表现为红色皮疹及巨大黑头粉刺和囊肿,主要发生于面、背、前胸、四肢、会阴部也有发疹。大部分患者用13顺式维A酸治疗无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