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脂腺囊肿,亦称粉瘤,是皮肤皮脂腺的腺口或排出管因外伤、感染、毛囊角化而阻塞,致使皮脂淤积其内,形成的囊肿。囊内容物主要为胆固醇及其结晶,可有钙化,多伴有恶臭,容易继发感染,亦有恶变可能。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成人多见。凡有皮脂腺的部位均可发生,多见于皮脂腺丰富的头面部、臀部及背部。[1]
结合本人留存的资料,特整理几个案例与大家分享。
案例1:面部粉瘤(没合并感染的,也可采取美容缝合法)
案例2:左大腿后内侧粉瘤,标本切开的视频,平台审核不通过,和面部那个类似,可以参考上面那个视频。内容物都是呈“豆腐渣”样的皮脂。
以上是较为常见粉瘤的形态和大小,下面是几例不太常见的情况。
案例3:右腰部粉瘤,这个与一般粉瘤有所不同,主要是向外生长,皮肤表面血运丰富,曾有地方诊断是“血管瘤”。
解剖视频如下,囊内容为“豆腐渣”样:
案例4:右臀部较大粉瘤(患者侧卧位,俯视和平视如下图)
切除的标本如下:
离体标本剖开,可见其囊内容物:
术后切口:
案例5:臀部巨大粉瘤,但是资料信息收集的不完整,手术切除前,体表的照片没有留存。真佩服这位大哥,这么多年为啥就舍不得切,非等到如此之大才切呢?手术过程中,囊腔是很容易破裂而污染伤口的!
还好有标尺可展示其大小,从切除的皮肤可见看出,我做的切口也是比瘤体小很多的,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体表的疤痕。
上图上测量其长度,下图测量宽。
再下面展示其深度
按最大径线算,大约有10x8x6.5cm大小,差不多比我的拳头还要大!离体后切开囊腔,其液化的内容物如此之多,没有感染过也算是奇迹了!
囊肿内侧壁
粉瘤形成后,部分会因为感染而早期形成疥、痈,亦即脓肿。感染一旦发生,小脓肿有较小的几率炎症自行消退,大部分自行破溃,因脓腔较小而假性愈合。之所以称之为假性愈合,是因为这种情况下,皮脂腺的囊壁还存在,或部分存在,因其残存的分泌功能,而致使病情反复。脓肿较大的则需切开清理脓腔,清除囊壁,填塞引流,但多不能一期缝合切口,因为直接缝合后感染不容易控制,易反复。未发生感染的,由于腺体不断分泌,其体积亦不断增大。以上几个较大的案例就是这种情况。
亦有采用“拔毒膏”拔毒的,实质上就是病灶化脓、破溃,脓腔小的假性愈合,大的则还需手术治疗。
有宣传不手术治疗粉瘤,提供各种方法,如:“拔出”、“抽出”或“吸除”皮脂腺,使得肿物“消失”,但因其没有去除囊壁或没有完全破坏囊壁,仍有分泌功能,亦即未治疗其根本,仍有复发和感染的风险,最终仍需外科手术干预。
综上,粉瘤发生后,建议早期手术切除。
以上图文仅供参考,部分意见属个人经验之谈,具体情况请就近就医,听从医嘱。
[1]摘自《实用小手术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