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官方平台发布了名为《科学认识“刷酸”美容》的科普文章,对“刷酸”,这个目前很流行的美容词汇进行了规范性的解答。
果酸换肤或者化学换肤术在皮肤科的临床治疗中十分常见,常用于多种皮肤疾病的治疗。且这几年随着大量学术文献中对果酸换肤治疗皮肤病的效果的肯定,果酸换肤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
关于果酸换肤的年度文献发表量趋势图
解决多种肌肤问题痤疮
可以纠正毛囊上皮角化异常,使毛囊漏斗部引流通畅,皮脂顺利排出,防止皮脂堆积、堵塞毛孔,从而有效治疗痤疮;酸性环境还能同时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生长。酸性环境造成皮肤的微创伤,能刺激真皮胶原的合成,对炎性痤疮、冰锥型痤疮瘢痕均有较好的疗效,可使炎性皮损消退、瘢痕变浅。
色素沉着
可加速角质形成细胞的脱落,使表皮重塑,抑制黑素的形成,使色斑变浅、消褪。临床疗效也证实了复合酸治疗可安全而有效地改善皮肤暗沉问题。
光老化和细小皱纹
可增加表皮厚度和真皮粘多糖以及透明质酸的含量,使胶原形成增加,从而减少色斑、皱纹;改善光老化引起的皮肤松弛、粗糙、毛孔粗大,使皮肤更加紧实、年轻。
其他
辅助治疗毛周角化症、鱼鳞病、皮肤淀粉样变、毛囊导管口角化异常类皮肤问题等。化学换肤术对于皮肤疾病的治疗效果广泛而有效,但是治疗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适的症状,尤其是较高浓度的酸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和破坏作用,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导致皮肤的损伤。因此我们也强烈建议,化学医院,严格按照相关流程进行治疗操作,并在治疗后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在发生不良反应时,才能予以及时的护理,提高治疗的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此次,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专门发表了科普向的文章,希望能让更多公众看到,并正确认识到什么是正确“刷酸”,安全“刷酸”。要知道,在我国医疗机构皮肤科,以常见的“刷酸祛痘”为例:治疗时果酸常用的浓度为20%、35%、50%和70%,水杨酸常用的浓度为20%-30%。刷酸是需要专业人士根据现场患者的皮肤反应,及时调整酸在皮肤表面停留的时间,来确保自此刷酸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盲目刷酸,只会烂脸。
在此次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表的文章中,除了给大家科普对“刷酸”的正确认知,还规范了化妆品行业的“酸”使用限制和技术要求。
具体内容如下:
在化妆品中也可以添加某些“酸”,例如:果酸、水杨酸等,但有着严格的使用限制和技术要求。化妆品中α-羟基酸及其盐类和酯类(包括苹果酸、柠檬酸等果酸)的含量不得超过6.0%,产品pH值不得低于3.5,一定情况下还需在标签上标明“与防晒化妆品同时使用”。化妆品中水杨酸的含量不得超过3.0%,除香波外,不得用于三岁以下儿童使用的产品中,同时在标签上标明“含水杨酸,三岁以下儿童勿用”等。可见,化妆品中“酸”的允许使用浓度相对较低。化妆品是以清洁、保护、美化、修饰为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不具有医疗作用。部分化妆品能够实现一定的清洁、去角质等功效,但与“刷酸治疗”有着本质区别。化妆品禁止明示或者暗示具有医疗作用,避免使用“换肤”等不当宣称,防止误导消费者。
最后,针对那些对“刷酸”有需求的患者,我们强烈建议:
“刷酸治疗”需医院或诊所,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术后即刻使用保湿面膜和(或)冷喷、冷敷处理,缓解皮肤的刺激不适,并适量涂抹保湿类产品。
术后1~2d内,局部可能出现发红或疼痛,可采用冷敷或冷喷舒缓刺激感。
术后3~7d内,治疗区可能出现脱屑或结痂,应让痂皮自然脱落,切忌强行撕脱,以防出现色素沉着。
术后7d内避免高温环境,如热敷、热喷、泡温泉、蒸桑拿等。
术后避免揉搓皮肤,慎用其他角质剥脱剂,如维A酸类药物、去角质护肤品等。
使用温和的洁面产品和保湿剂,可使用含有表皮生长因子的修复类产品。
术后早期建议严格防晒视患者皮肤恢复情况,术后1~2周内尽量避免使用彩妆。
参考文献
[1]王聪敏,王爱华,李海涛.化学换肤治疗轻中度痤疮的不良反应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8(05):-.
[2]杨蓉娅,蒋献.化学剥脱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志,,12(05):-.
[3]刘萍,吴波,卢亮,刘兰,雷雯霓,钟家鸿.不同皮肤类型痤疮果酸治疗最佳浓度及疗效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1.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薇学院“行业专栏”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