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较少见,可引起肾缺血及梗死。
病因
肾动脉栓塞(renalarteryembolism)的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如心房颤动或心肌梗死后附壁血栓、换瓣术后血栓、心房黏液瘤等),但也可来源于心脏外(如脂肪栓子肿瘤栓子等)。
肾动脉血栓(renalarterythrombosis)可在肾动脉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动脉瘤等)或血液凝固性增高基础上发生,但更常见于动脉壁创伤(如经皮肾动脉球囊扩张术、血管造影)引起。
临床表现
临床上是否出现症状及症状轻重,主要取决于肾动脉阻塞程度及范围,肾动脉小分支阻塞造成肾缺血可无症状,而主千或大分支阻塞却常诱发肾梗死,引起患侧剧烈腰痛、脊肋角叩痛、蛋白尿及血尿。约60%的患者因肾缺血引起肾素释放增多引起高血压。双侧急性肾动脉广泛阻塞时,常致无尿及急性肾损伤。慢性单侧栓塞,由于侧支循环的建立及对侧肾脏的代偿,肾功能可正常;慢性双侧栓塞,则导致肾梗死和肾功能进展性下降。
诊断
常用无创伤检查手段,包括放射性核素肾显影、静脉肾盂造影、肾脏超声、CT等。放射性核素肾显影检查,若存在节段性肾灌注缺损(分支阻塞)或肾灌注完全缺如(肾动脉主千完全阻塞),则提示本病。最直接可靠的诊断手段仍为选择性肾动脉造影,造影剂的缺损或折断,可明确血栓和梗塞部位,并能同期进行介入治疗。利用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技术(DSA)可以减少造影剂使用量,提高安全性。
治疗
肾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应尽早治疗,包括经皮肾动脉插管局部灌注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全身抗凝,抗血小板及外科手术取栓等。控制血压、透析等对症治疗亦能改善全身一般症状,为病因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