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先锋为梦起航开创嵊州放射介入

短短一年时间,医院放射介入治疗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飞速成长为重点培育学科行列。

作者|陈瑜

来源

医院

消化道出血、支气管扩张大咯血、肿瘤性出血、外伤性脏器出血、产后出血、肢体出血、肝脾肾脏出血,用介入微创栓塞治疗快速止血抢救生命;用PTO方法治疗门脉高压性消化道出血;开展各种实体肿瘤的穿刺活检,用微创手段达到明确细胞病理诊断,便于下一步对症治疗……

短短一年的时间,医院(浙大一院嵊州分院)放射介入治疗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飞速成长为重点培育学科行列。在这骄人成绩的背后,医院的大力支持,离不开一位带头人的努力耕耘,他就是浙大一院“下沉”专家——张鑫。

矢志不渝医者无愧初心

“尽管我现在的工作很辛苦、射线对身体有损伤,但是作为一名医生,自始至终都有着一种使命感;当你成功的完成了一台手术,那种个人的成就感和心里的满足感是难以言表的。”说这话的时候,张鑫脸上带着一种淡然。

张鑫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学影像专业,在医院放射科工作了6年,师从全国放射介入“大咖”彭志毅教授。从懵懂少年,到介入领域的资深专家,这两者中间的距离有多远?是从青涩年华到风华正茂的十几个秋冬春夏?还是孜孜求学的数千个黑夜白昼?一千多例介入手术的操作,是怎样的一种艰辛和磨砺,恐怕只有一步步走过来的人才能真正体会。众所周知,做介入放射医生是需要有极大的牺牲精神的,张鑫搞不清自己吃了多少射线。

我不能免俗地问他:“你担心过自己吗?特别是快要当爸爸时候?”他仍是淡淡地说:“说没一点担忧也是假的,但是这个工作总要有人来做,该做的防护都做好,也有这么多前辈好的例子在那里,心里就踏实许多。”很朴实的话语,医者的担当总归是战胜了作为常人的心底的那丝隐忧。是啊,哪个人到了生儿育女的阶段会不纠结不紧张不慎重?尤其是前几年国家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更是容易将人的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放大到极致。浙一院方一般也是人性化地鼓励生过孩子的医生去从事这门学科。而张鑫,一直没有脱离过这个岗位。

然而,生活有时候也会和人开玩笑。大约十来年前,有一天张鑫突然感觉周身乏力,持续几天高烧,一检查,血小板降低到只有8万多。我不知道,当时的张鑫是否担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有过怎样复杂的心理历程,甚至经受了恐慌或恐惧,只知道那一次他整整休息了半年才恢复,这半年肯定他肯定有过无数次改弦更张、另谋出路的机会。然而,康复后,张鑫又照常忙碌在DSA室。

记得早年间,传呼机方兴时流曾传过一个段子,说是国外奶牛场的奶牛都是别了传呼机,牧场主一call机,奶牛便立马奔回来挤奶,百试不爽,从无疏漏。我总觉得,做介入的人生就像是别了一只传呼机,老被别人call着跑。长相敦厚的张鑫,身上没有一般医者浸润着来苏尔的那种淡漠凉薄的况味,骨子里自带着侠义和豪爽。一说话,脸部表情便生动起来。这注定他这“传呼人生”更为忙碌。

记得那年腊月廿八,家家户户忙着过年了,晚上9点钟,医院打来的电话,称一位肾结石患者,在“打洞取石”之后,肾脏一直出血不止,患者生命体征不是很好,情况非常危急。张鑫曾下缙云支援过,知道当地医疗条件跟不上,当时还没DSA,术中术后会出现什么情况难以预料。张鑫当机立断,让患者转院到浙一。他一系列忙碌的术前准备后,于当晚成功地为患者做了肾动脉造影+栓塞术。做完手术已经是凌晨2点多。拖着疲累的身子走在深夜的街头,腊月的风带着凛冽的寒意,但是张鑫的心头热乎乎的。城市的某个角落有一盏守望他回家的灯,同样的,缙云的某个地方也有盼归的家人,在年节的喜庆将城市渐渐点燃,他知道他没有让那期待的眼睛失望。

不负众望君子志于行仁

在彭志毅教授等前辈的精心培养下,张鑫迅速成长起来。无论是业务能力,还是个人素质,他都成了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年5月,乘着“双下沉、两提升”的东风,张鑫受浙一派遣来到医院(浙大一院嵊州分院)。“没有独立的介入中心、DSA等医疗设备才刚刚购买进来,尚未完全安装好,更不要说专业的介入技术人才。”张鑫此行注定是一个开疆扩土、征战一方的将士。

6月份,DSA刚弄好,张鑫就连续抢救了两位危重患者。一位是肺结核伴霉菌感染的咯血病人,他替他做了肺气管动脉+栓塞术,成功地将呕血不止的病人救了回来。不久又通过子宫动脉栓塞术,救了一位子宫大出血的患者。那是一次极为惊心动魄的抢救过程,中午2点,正在午休的张鑫接到求救电话,一位人工流产后的病人因术后大出血转到我院抢救,妇科主任严娟英诊断其为“宫颈妊娠”,由于胚胎着床在宫颈部位,流产手术后子宫颈部位收缩不良,导致术后大出血。此时,病人的出血量已经达到ml,脸色越来越苍白。仅靠纱布填塞和药物治疗难以扭转病情,严主任想到如果施以传统的手术结扎子宫动脉,病人创伤大,恢复慢,而如果转送杭州也很不方便。危急中严主任想到了张鑫。而张鑫也的确不负众望,立即开展介入治疗——子宫动脉栓塞术。只见他娴熟地操纵着一根细细的导丝,随着栓塞剂的注入,汩汩外流的血液神奇地被堵在了血管内。这是在我市首例子宫动脉栓塞术,也是张鑫写下的浓墨重彩的第一笔。它不仅能救病人于“水火”,还将对病人的损伤降到最低,保留子宫的各种功能。此次事件对张鑫触动很大,让他清晰地看到了践行“双下沉两提升”的意义,以及自己肩头的责任。

今天做了3台栓塞术……偶尔,张鑫会在浙一的专家群上发上这么一条留言。带着一种忙碌后的喟叹,带着一个医者内心隐秘的骄傲和小窃喜。从少到多,截止今年8月,张鑫主任已开展介入手术6例。

张鑫很快地融入嵊州的工作环境后,开始厉兵秣马,一步一步扩充人才、设备和病区。他利用业余时间,每周四为医务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将最新的治疗理念和专业知识带到基层。他经常和科室人员展开病例讨论,利用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大家解疑释惑。随着介入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我院正式开启了全新的“介入时代”。“我们放射科从过去的诊断到现在的治疗,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医院放射科主任卢晓林如此说到。

除了业务的发展,张鑫十分重视对人才培养,他带徒真是不遗余力地传帮带,很快“徒弟”裘华峰能独立开展手术了,他又毫不犹豫地将他送到浙一自己老师那里进修。这意味着刚有了上手的助手,又缺了“臂膀”,张鑫又一个人扛起了活儿。

穿上铅衣、铅帽、铅围裙、铅围脖……踩下踏板的那一刻,设备开启,射线穿过患者的身体,扮演医生的眼睛,帮助寻找病灶实施治疗。这就是张鑫通常的工作状态。整套装备三十来斤,一场手术下来,即使大冬天也往往大汗淋漓。走出手术室,他衣服每天都是湿的。最顺利的手术起码也要个把小时,有时候,而张鑫一站就是几小时。“他本身就腰不好,有时候一个人一做就几小时,常常做得午饭也没时间吃”。放射科主任卢晓林谈起张鑫,满满地都是敬意。“人很爽直,不管深夜还是凌晨,他都随叫随到,从无怨言。”本来是“封疆大吏”的张鑫生生将自己做成了垦荒的老牛。只要介入的传呼一到,不管深更半夜还是远在杭城,他像接到集结令,立马奔赴现场。

前不久的一个周六晚8点半左右,刚回到杭城度周末的张鑫突然接到电话,告知有一多发伤病人伴脾脏出血。他在电话那头就问了两句话:“是不是一定需要我来,患者能不能等到我来?”了解了病情后,他二话不说就飞驰一百四十多公里,深夜十点赶到嵊州,一台急诊脾动脉栓塞治疗术,挽救了患者年轻的生命。

张鑫是个好男人,但是职业和情怀注定他做不了“好丈夫、好父亲,甚至好儿子”。说起家人,张鑫满是愧疚。医生的职业本身就忙,而“下沉”嵊州又是一周5天待在异地,根本照顾不到家庭。年幼的女儿由年迈的父母帮带。说起妻子,张鑫又是感激又是骄傲。他说,爱人并不懂医,但是她十分支持我的工作。爱人工作也忙,但是对于张鑫目前这种“不着家”的行为,没有指责和干涉,只是问他:“过得舒服吗?你认为有价值吗?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你认为值得你就去做。”简单的一句话,让同为女性的我听着就觉得热泪盈眶,这是一个睿智懂爱的女性,她包容、尊重着爱人的选择,也给了奋斗的丈夫一个坚强的后盾。

前段时间,看到张鑫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donx.com/jhxsz/93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