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小孩出生后可见颜面部有蚯蚓一样凸出皮肤的团块。随着年龄增长,团块逐渐扩大,外观呈紫红色或鲜红色;局部皮肤潮红及温度增高,触之有搏动感,压之肿块缩小,压紧时搏动消失;听诊可有血管杂音,肿块柔软,界限不清。
这就是颜面部动静脉畸形,其与脑动静脉畸形、脊髓动静脉畸形一样,都是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少数动静脉畸形表面的皮肤很薄,易溃破并出现喷射性大出血,溃破处往往长久不愈。大范围的颜面部动静脉畸形或严重凸出于皮肤,或导致皮肤色素异常,可影响外观甚至导致丑陋面容,需要尽早治疗。
颜面部动静脉畸形的诊断
颜面部动静脉畸形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其临床表现明显,诊断容易,但确诊与显示动静脉畸形的血管结构,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如MRA(磁共振血管造影)、CTA(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或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增强表现为颜面部强化的畸形血管巢、供血动脉增粗增多、引流静脉扩张迂曲;CTA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供养动脉与起源、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等解剖结构及其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MRI(磁共振)的T1加权像表现为血液流空信号,MRI增强与MRA、CTA表现类似。选择性血管插管DSA是评估动静脉畸形的重要工具,可准确显示病变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和畸形血管病灶,并能动态显示血流走行,对介入栓塞治疗具有精确指导价值,但因其是创伤性检查,现在仅用于介入治疗前显示病变与指导栓塞治疗。颜面部动静脉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
颜面部动静脉畸形根据临床表现和疾病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期。
静止期
自幼发现病灶,但无明显扩张增大,其颜色与外观保持长期稳定或仅随身体发育成比例扩展。此阶段病变危害不大,一般不做治疗。
扩张期
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在青春发育期,病灶在较短时期内有明显扩张、增大趋势,但无皮肤和黏膜的自发性溃疡和出血,若对容貌影响大,要及时治疗。
失代偿期
病灶进一步扩张、扩展,内部的异常血管扩张形成动脉瘤、伴皮肤和黏膜自发性破溃喷射性出血,经久不愈,反复出血或出现严重颜面部变形,危及生命,必须积极治疗。
不少医生对颜面部动静脉畸形缺乏科学认识,错误地把动静脉畸形与血管瘤、动脉瘤等混为一谈,导致误诊误治,甚至导致患者二次治疗难度加大。颜面部动静脉畸形治疗的关键在于消除病灶内的畸形血管团,只要畸形血管团消失,其供养动脉和引流静脉就会随之萎缩。曾经的治疗方法有外科治疗与放射治疗,但效果都不理想。
外科治疗
早期的外科治疗一般采取局部血管或颈外动脉结扎术,试图通过阻断供血,使畸形血管团体积缩小、皮温降低和颜色消退。但是,由于动静脉畸形的血液供应来源丰富,单纯局部血管或颈外动脉结扎的疗效仅仅是暂时的,患处会很快通过大量侧支循环建立更为复杂的供养动脉。外科切除,因畸形血管团形状、供养动脉复杂多变,切除过程中的大量失血使手术几乎无法顺利进行。
放射治疗
对于动静脉畸形,放射治疗往往难以准确定位,近年也已经很少采用。
介入栓塞治疗
随着新器械的不断开发、介入技术的改进、人们对动静脉畸形认识的提高,介入栓塞治疗已经成为各部位、各类动静脉畸形根治性治疗的首选技术。超选择性插管进入畸形血管团的供养动脉,避开正常的动脉,在影像监测下直接向畸形血管团内注射硬化剂或栓塞剂,阻断畸形血管团内血流,使畸形血管团萎缩消失,相应的供养动脉和引流静脉就会逐渐恢复正常。治疗后,动静脉畸形的蚯蚓状外观消失,搏动性肿块消失,皮温恢复正常,色素沉积也逐渐变淡直至恢复正常颜色。
目前,常用的栓塞剂有各类组织胶,但价格比较昂贵,且一些复杂结构的畸形血管团可能栓塞不彻底。通过总结大量的临床经验,我们认为无水乙醇(纯酒精)是一种物美价廉的硬化剂或栓塞剂。无水乙醇可以深入各类畸形血管团内,刺激供养动脉和畸形血管团内皮细胞,使内皮细胞变性坏死,激发内源性凝血,畸形血管团内广泛血栓形成,可彻底消除畸形血管团。介入栓塞治疗具有微创、安全、操作简单和并发症少的特点,是颜面部动静脉畸形的首选治疗方法。
(本文刊载于医药卫生报第四十四期)
转载声明:版权申明
文章来源:郑大一附院介入科作者:李兆南韩新巍
更多精彩指南:
多种方法处理颅内复杂多发动脉瘤
医院田甜团队-血泡样动脉瘤
经桡动脉途径行外周介入的安全性与可行性
糖尿病足介入综合诊治临床指南(第4版)
支扩竟然能变成这个样子,快来学学火眼金睛!
完全植入式输液港上海专家共识
影像学引导肺癌冷冻消融治疗专家共识版
门静脉血栓TIPS及局部溶栓治疗
CT、MRI、超声,谁更适合引导微创介入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