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敏——
作者简介
章敏,主治医师。医院神经内科一区青年骨干医师。神经内科病区缺血性卒中介入诊疗创新团队领军人物;国家级多中心临床研究DEVT和RESCUEBT试验分中心负责人;江门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
擅长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断与治疗。牵头并主持开展缺血性卒中急诊及择期介入治疗。先后独立完成颈内动脉支架术、椎动脉支架术及颅内动脉支架术余例,独立完成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慢性闭塞开通术20余例,急诊支架取栓余例。
病情简介
患者,男,34岁,因“左侧肢体乏力1天余,加重10小时”于-05-:20从外院转入。入院查体:神志清晰,构音稍模糊,左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左偏,口角向右歪斜。左上肢肌力约1-级,左下肢肌力约4-级,左侧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双侧巴氏征可疑阳性。左侧肢体针刺觉减退。NIHSS评分:9分。发病前MRS评分:0分。既往史:抽烟、嗜酒,既往史无特殊。影像学检查.05.08我院急诊行头、颈CTA提示:右侧颈内动脉近中段血栓形成,管腔重度狭窄,远段细小、狭窄,右侧基底节区及额颞顶叶交界区脑梗死。
图1
诊疗经过及手术过程局麻下穿刺右侧股动脉,成功后置入6F股动脉长鞘,在0.泥鳅导丝引导下送入造影导管行双侧颈动脉造影:左侧颈内动脉未见狭窄,左侧大脑前、中动脉未见狭窄,前交通动脉开放,左侧颈内动脉通过前交通动脉向右侧颈内动脉供血区代偿,3级(图2a);右侧颈内动脉开口次全闭塞,C1段呈线样征,前向血流缓慢,岩骨段以远显影延时,考虑C1段动脉夹层(图2b);经家属同意拟行支架植入术,在0.泥鳅导丝带引下将长鞘送至右侧颈总动脉末端,将微导丝及微导管缓慢通过闭塞段至右侧颈内动脉C5段造影,撤出微导丝,微导管内造影见右侧大脑前动脉未见显影(图2c),考虑血栓逃逸至右侧大脑前动脉栓塞引起,在微导丝的带引下将微导管送至右侧大脑前动脉A3段,撤出微导丝,经微导管内造影见A3段血管通畅,经微导管送入6mm*30mmSolitaireFR支架,在透视下后撤微导管释放支架,观察5分钟后半回收回拉支架,支架内见一小块血栓,复查造影右侧大脑前动脉部分开通;再次将微导丝缓慢通过C1段闭塞处至C3段,微导丝分别送入7mm*30mm,9mm*30mmWallstent支架从远至近全程覆盖C1段,复查造影见右侧颈内动脉成形良好(图2d,e),前向血流恢复,右侧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远端分支栓塞,经长鞘内缓慢注入替罗非班0.3g,观察5分钟后复查造影见右侧大脑中、前动脉远端分支显影良好(图2f)。
图2
术后影像学检查.05.08我院急诊行头、颈CTA:
图3
术后患者情况右侧颈内动脉血流通畅,右侧大脑半球梗死灶较前稍大。查体:左上肢肌力约2级,左下肢肌力约4-级
术后随访-05-21出院:言语较前清晰,左上肢远端肌力约4+级,近端肌力约3+级,左下肢肌力约4+级。NIHSS评分:3分年随访:MRS评分1分。
单中心经验小结
1.颈内动脉夹层治疗有两个关键:一是找到真腔,应多角度造影观察,也可尝试双导丝技术;二是确定夹层长度,明确入口和出口,支架应该充分覆盖整个夹层段。2.对于支架的选择:颅内段可选用Solitaire或者Enterprise支架等,颅外段可使用Wallstent,金属覆盖率高的闭环支架可充分覆盖夹层,避免壁间血肿的脱离。3.对于串联病变的处理顺序:先远-后近,或者先近-后远都可以选择,术者建议先远-后近
程道宾点评:颈动脉夹层好发于青壮年,常无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颈动脉夹层引起脑卒中的机制包括:1.颈动脉内膜撕裂,诱发血栓形成,导致动脉到动脉栓塞;2.夹层动脉瘤形成,瘤体破裂致颅内出血,或瘤内形成的血栓脱落致脑栓塞;3.颈动脉内膜下形成血肿,导致颈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脑组织低灌注,甚至出现低灌注性脑卒中。颈动脉夹层对人的危害不言而喻,目前的治疗方案包括抗小板药(双抗3个月再视情况改为单抗)、抗凝及息管内支架植入。此患者是颈动脉夹层导致血管腔闭塞,仅靠药物治疗难以再通,适合尝试血管内支架开通治疗。此患者血管内支架植入后,血管形态优良,前向血流顺畅,体现术者合理的治疗设计,手术操作功底扎实。此病例体现颈动脉支架治疗在颈动脉夹层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值得借鉴!
程道宾,主任医师,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神经病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西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介入诊断治疗学组副组长兼秘书,广西神经血管介入诊疗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及秘书,广西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委,广西卒中专科联盟副主席,国家卫计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中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眩晕专委会委员,世界卒中组织(WSO)会员。
推荐阅读
Re